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3

管理学研究

  • 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差距、成因及对策

    张彬;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当前,西部地区在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公益文化、公共安全等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重点、难点都在西部地区。针对西部地区存在的问题,我们分别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提出了不同的对策建议。

    2007年05期 No.162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713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农村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研究的新领域——概念、体制变迁及结构特征

    刘银喜;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的理论诉求。中国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需要深入研究农村公共财政。农村税费改革的推动和深入,为研究农村公共财政提供了契机。农村公共财政是为满足农村公共需求,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目的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或财政运行机制。财政体制变迁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中国农村财政体制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并呈现不同的结构特征。

    2007年05期 No.162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50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实施社区矫正制度的社会学思考

    宋跃飞;崔志宏;

    社区矫正制度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罪犯改造质量、降低行刑成本、解决监狱拥挤和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妥善解决。作为第二批国家社区矫正试点省市,内蒙古面临着更多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007年05期 No.162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现代管理应实现的几大转向

    孙健;

    在现代社会,管理为了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要求,应实现几大转向:在管理思维上从常规管理转向战略管理;在管理技术上从单一管理转向集成管理;在管理方式上从刚性管理转向柔性管理;在管理机制上从机械管理转向有机管理。

    2007年05期 No.162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简讯

蒙古学研究

  • 清末昭卓两盟教育状况与近代教育的兴起

    梁文美;

    清末民初的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地区(即今内蒙古赤峰地区),由于清政府长期推行蒙汉隔离的统治政策,使得蒙古族社会文化发展严重滞后。两盟境内的蒙、汉等各族人民在文化教育方面,不仅落后于内地而且彼此之间也极不平衡。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国内维新观念及共和意识的影响,昭乌达、卓索图盟各族人民的社会理念发生重大转变,教育状况也有了较大的改观,近代教育从陈旧的塾学和院馆制度中脱颖而出,涌现出一批兴办新学的人才,为近代教育在昭乌达、卓索图两盟的发展积蓄了力量,培养了生力军。

    2007年05期 No.162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二世哲布尊丹巴与多伦诺尔善因寺

    郭美兰;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城西北的善因寺,清雍正九年(1731)建成,次年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移居该寺,多伦跃居蒙古地区宗教中心地位。雍正五年(1727)雍正帝敕建善因寺,后为保护二世哲布尊丹巴之安全,对历时四年建成的善因寺精心装修,添置陈设,并派员迎奉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入住善因寺。

    2007年05期 No.162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40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元代两种婚姻形态的探讨

    谭晓玲;

    元代北方地区流行收继婚,南方盛行典雇婚,两种婚俗都是在经济利益趋势下的行为。父权、夫权、族权践踏了妇女的人格尊严与情感因素,元代妇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处境进一步恶化。

    2007年05期 No.162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822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问题、成因与对策

    牛文军;

    目前,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保护,我国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的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为核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并存的立法格局。我们应更新立法理念,统一立法指导思想,加快国家法律立法工作,尽快制定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并注意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相衔接。加强抢救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立法执法工作,注重法律实施,创新保护机制。

    2007年05期 No.162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62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隐形规则在罪刑法定司法化中的作用

    王芳;王瑞君;

    罪刑法定的司法化是通过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的刑法司法运作来完成的。同其它部门法司法运作相比,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的刑法司法运作表现出对刑法正式规则、显型规范的巨大期待。这种期待表现为立法者对法典编纂的热切和司法办案人员对成文法的强烈渴望和绝对的依赖。但是,纯粹的正式规则、显型规范治理的理想主义模式是不存在的。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的刑法的司法运作,或言之,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运作同样需要非正式规则、隐形规则的介入,这是由刑法正式规则、显型规范的局限性及法律运作的规律决定的。

    2007年05期 No.162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略论孙中山与程璧光之关系

    杨奋泽;杨启乐;

    为反对封建专制,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与程璧光联合开展护法斗争。两人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各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孙程合作以喜剧开场,以悲剧告终。

    2007年05期 No.162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代寡居女性生活探微——以墓志为基础

    李晓敏;

    唐代墓志当中有大量寡居妇女的例证,她们往往年轻守寡,寡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她们大多数承担着侍奉公婆、抚养儿女、主持家务的重任,也有的选择回本家生活。为了与清心寡欲、不御铅华的社会舆论要求相一致,为了填补生活和心灵的空白,许多女性选择了佛教作为精神依赖。一些女性甚至非常痴迷,死后也不愿与丈夫合葬。佛教戒律对于她们来说似乎比儒家的伦理道德更易接受。

    2007年05期 No.162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90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儒家的乐教思想

    于东新;刘海霞;

    儒家的治世思想决定了其乐教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其一,音乐是士君子必备之修养,儒家仁政理想的体现便是人人懂得礼乐;其二,音乐不仅是娱乐,其本质更是政教,是"礼"的有力补充;其三,"物动心感"而生音乐,音乐是人伦善恶的"象德之音";其四,如同天地阴阳,音乐反映着宇宙的奥秘,渗透着人的灵魂与精神,它是天地万象"有序性"的象征。儒家这种"为人生"的乐教思想使得我国古典艺术在审美风格上,崇尚平和雅正、含蓄蕴藉的美感。

    2007年05期 No.162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53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日本善邻协会兴亚义塾始末述论

    丁晓杰;

    1934年初,日本军部为推进"满蒙"扩张政策设立了其下属的外围组织"善邻协会"。伪蒙疆政权成立后,1939年4月,善邻协会在今呼和浩特开办从日本国内招收学员的"兴亚义塾"这一特殊教育机关。该塾塾生毕业后多被安插在善邻协会所属各支部的内蒙古牧区边境第一线,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身体力行者"和所谓"善邻精神的具体体现者"。

    2007年05期 No.162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内蒙古当代小说批评的范式演变及其反思

    王金山;高明霞;

    参照中外文学理论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大致把文学批评关注焦点的变化,看作是范式不断转化的结果。纵观内蒙古当代小说批评,"历史主义———实证主义范式"、作者中心范式、世界中心范式是构成批评文本的主要范式,具体表现为对作品不同层面的社会认识、道德教化、意识形态、人生价值、民族意识、性别意识等方面的鉴赏与批评。借鉴西方"文化研究"范式,内蒙古自治区当代小说批评亦有相当数量的上乘之作,文化研究范式主要表现为女性主义视角。"读者中心"范式和新兴的"生态美学"视角在内蒙古小说批评中都是缺失的。

    2007年05期 No.162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简论陈郡谢氏家族在南朝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

    沈意;

    南朝时期,陈郡谢氏家族不但在当时的政治上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涌现出了许多著名文人。该家族对南朝文学的贡献主要在诗歌上,尤其体现在对元嘉体诗歌和永明体诗歌的推动上。该家族之所以能对南朝诗歌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其原因大致有三:优越的政治经济条件,家族中良好的文学氛围,在文学上勇于创新的家族传统。

    2007年05期 No.162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2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再生缘》中孟丽君、苏映雪性格殊异现象探析

    赵延花;

    《再生缘》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追求个人价值的孟丽君和追求婚姻幸福的苏映雪对立统一、并协互补,都是作者陈端生的影子。自寓一己,在作品中离而为二,壮志如同孟丽君,至情当如苏映雪,体现了她对传统女性价值的叛逆与复归。

    2007年05期 No.162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74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山曲儿”看内蒙古西部地区劳动人民的价值取向

    韩巍;

    山曲儿蕴含了内蒙古西部地区劳动人民许多美好的思想和深刻的智慧。重情义、轻功利、爱真善,在艰难磨砺中顺乎自然心性。以自在的生存方式抗争不幸"生命秩序"是山曲儿价值取向的核心内容;对淳朴、率真等鲜活生命力的张扬和首肯是山曲儿价值取向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物欲横流和人际异化的今天,山曲儿以其特有的生命力织入社会生活的网络,这对和谐社会的建构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2007年05期 No.162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闻学研究

  • 网络传播与我国民族文化的整合创新

    张丽萍;路雅琴;

    网络传播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挑战,更是机遇。网络传播推动了我国民族文化形态的"数字化迁移"与重组,并为其精神层面注入了个性、平等的现代意识,促进其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创新;网络传播为我国民族文化建立了世界视阈,使其在反观自身、提升民族特质的同时,积极汲取其他文化的精华,促进其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整合创新。

    2007年05期 No.162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673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记者角色冲突的原因探析

    王静;

    新闻传播活动中,消息来源、受众、传媒组织对记者的角色期待与记者角色规范之间保持着大体一致的关系,这是四方长期互动形成的协商结果,也是新闻传播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基础。然而社会实践中来自不同主体的带有特定意愿的角色期待与记者的角色规范发生抵牾是客观存在的,这是造成记者角色冲突的主要原因。

    2007年05期 No.162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6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当代西方社会学信任研究的新趋势

    董才生;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社会学在继承古典与现代社会学信任研究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将信任作为自己的一个专门研究课题,并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呈现出当代西方社会学信任研究的三大新趋势,即信任研究的理论自觉性日益增强、范围日益集中以及主题日益具体而系统。这三大新趋势预示了信任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在当代西方即将形成。研究与分析当代西方社会学信任研究的新趋势,不仅将推进社会学信任理论的研究与建构,而且也将为构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大内在支撑的社会信任提供直接的借鉴与启示。

    2007年05期 No.162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357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原因探析——异化根源的深层分析

    郭丽双;

    现代文明发展所内含的悖论,使现代人日益陷入生存的困境,人类对自身命运和意义的思考成了时代的主题。异化状态是现代人面临的主要生存困境。通过反思现代文明危机,可以看出,生产劳动中被迫的固定化分工是异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工具化理性是异化在思维定势上的根源,人在自我实现中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冲突是异化产生的深层根源。

    2007年05期 No.162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02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新书架

经济学研究

  • 小厂商与大集群:河北清河羊绒产业的发展模式

    李国武;苏日嘎拉图;

    通过对河北清河羊绒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清河羊绒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征:它是在零自然资源乡村社区崛起的原发型产业集群;产业主体是规模不大却数量众多的民营中小厂商,产业集群的总体产值很高;围绕着羊绒分梳和深加工,清河已经形成一个关联产业集群;厂商之间存在一定的分工与协作;厂商自发地集中在地理接近的空间区域内。我们将这种发展模式概括为"小厂商,大集群"。

    2007年05期 No.162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1K]
    [下载次数:35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阿拉善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和轻声

    柯西钢;

    阿拉善方言有3个单字调:阴平、阳平上和去声。其中来源于古浊平的阳平上和来源于古清、次浊上声的阳平上两部分单字调值相同,在连调中读法各有差异。非叠字组轻声有两种,一种是出现在阴平和阳平上之后的低降调[21],一种是出现在去声后的中平调[33]。根据共时比较可以看出,这些都与兰银官话银吴片方言的特点相同。

    2007年05期 No.162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42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