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2

  • 清代八旗蒙古汉化初探

    张力均;

    八旗蒙古是清代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各地任官,携眷驻防,接触汉文化条件极为便利,因此,他们无论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还是心理状态都逐渐与汉民族相融合。在八旗蒙古汉化的历史进程中,生存环境的变化无疑起到了基础作用,而清朝政府所推行的基本国策以及科举教育等制度,也对其汉化起到了关键的导向和催生作用。

    2006年05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833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康熙十六年玄烨北巡喀喇河屯地望考辨

    袁森坡;张建军;

    康熙十六年玄烨首次出巡长城塞外,到过喀喇河屯。这个喀喇河屯不在喀喇河屯行宫所在地的河北省承德市滦河镇,而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境内。喀喇河屯行宫也不是始建于康熙十六年,而是康熙四十一年。

    2006年05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清政府对西套蒙古问题的解决

    黑龙;成崇德;

    西套蒙古,亦称阿拉善蒙古,实为被噶尔丹击败逃至西套地区的厄鲁特蒙古。他们被夹于清朝与准噶尔两大势力之间,处境窘迫。清廷认为西套蒙古是噶尔丹部属,应由噶尔丹收归,并就此与噶尔丹长期交涉,成为双方关系的一个焦点。由于清朝政府对西套蒙古的战略地位缺乏足够认识,致使西套蒙古投附清朝经历了异常曲折的过程。

    2006年05期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7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罗桑丹毕坚赞与蒙古语诵经仪式

    包·达尔汗;

    蒙古佛教诵经分为藏语、蒙古语两类,蒙古语诵经仪式经历了初创期和完善期,两个阶段以内蒙古梅日更寺第三世活佛罗桑丹毕坚赞为划分点,分别称为“老诵经法”、“新诵经法”。新诵经法经过他创新后达到了完善,在译文格律、经文与韵调的结合、诵经程式方面均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现存梅日更寺蒙古语诵经对蒙古佛教诵经仪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2006年05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元朝的度僧

    何孝荣;

    元朝度僧,主要有试经度僧、特恩度僧、保举度僧、鬻牒度僧等形式。度牒质料为羊皮,僧尼世祖时统计为21万余人。元朝度僧,形式齐全,经历着由注重僧尼素质向注重国家经济收益的政策变化,度僧制度宽纵混乱,仅针对汉地佛教僧童。元朝度僧,对社会来说,维护了元朝的统治,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大量民众流入空门,阻碍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僧团中龙蛇混杂,一些僧人作奸犯科,甚至发动和组织反抗元王朝统治的斗争。对佛教来说,保持了汉传佛教的传承和命脉,却也使佛学更加不振。

    2006年05期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52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元代应昌古城新探

    申万里;

    应昌是元代蒙古弘吉剌部贵族建立的城市,是元代著名的草原城市之一。应昌城地理位置重要,城市布局严整,反映了元朝蒙古统治下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除了政治、军事中心以外,应昌城还具有交通、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应昌城定居人口估计达到数千人,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以及周边农业都有明显的发展。在其存在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应昌城对漠南蒙古草原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草原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元朝灭亡以后,应昌城逐渐荒废。

    2006年05期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2K]
    [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察哈尔历史研究相关问题简论

    宝音初古拉;

    察哈尔历史研究是蒙古史研究领域中的薄弱环节。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里耕耘,并在初级阶段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认清察哈尔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全面总结前人成果,了解有关史料概况,掌握研究方法是深入研究察哈尔历史的前提。

    2006年05期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51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西拉沐沦河以北红山文化遗存分析

    徐子峰;

    西拉沐沦河以北的十几处红山文化遗存,在聚落形态、社会生活、生产工具、墓葬习俗等多方面,反映了红山文化社会的真实情况,印证了6500-5000年前的西拉沐沦河流域原始农业的发达及畜牧业的繁荣。它们充分的考古学实证向世人昭示:红山文化社会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较为先进的经济社会。这里和黄河流域同样,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北方民族文化的摇篮。

    2006年05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科学哲学与自然知识的民族性

    吴彤;

    以民族植物学等学科知识为例,可以看到科学实践哲学与民族科学之间的积极关系,可以说科学实践哲学能够集中关注地方性知识或者民族性自然知识,它同样受到这种地方性知识研究的推动,也同样可以推动民族科学中各种研究进路。

    2006年05期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821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基本理路

    张丽君;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不是创造论的、实体论的、机械论的、先验论的,而是实在论的、关系论的、活动论的、获得论的。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把思维置于现实性的逻辑基础上,辩证运用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得出人的本质的思想。

    2006年05期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44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技术社会人道化问题——弗洛姆技术哲学思想研究

    刘敏;

    弗洛姆认为目前的技术社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的根源在于技术所导致的社会的非人道化发展,而要促成一个健全的社会,首先要将技术重新置于人的控制之下。弗洛姆通过对技术社会的分析以及其非人道化表现的描述,提出了实现技术社会人道化的途径。弗洛姆技术人道化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促成一个以人的福祉、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的“健全的社会”。

    2006年05期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89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三毛创作中的女性双重心理向度解析

    丁琪;

    三毛的创作中存在着拥抱世俗和彰显自我的双重心理向度及由此造成的双重艺术空间;从追踪女性心理轨迹的视阈看,作者在真实记录私人生活的同时也展现了她所属的性别群体的生存本相和心理现实。因为融入世俗人生与保持主体自我的矛盾共存,恰恰就是女性生命的真实历史和现实;另外,这二者的有机交融,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女作家三毛在现实中的心理困惑及其力求找到二者平衡点的艰难选择,也显示出女性生命欲求的多样性、心灵追求的丰富性及在现实中实践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2006年05期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66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蒋捷词中的生命意识

    葛琦;

    生命意识是指人类个体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认识与反思。宋末遗民词人蒋捷一生经历坎坷,这对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独特的经历和性格决定了他的生命意识也是独特的,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给他的作品带来了一种别样的美。蒋词的成功也要归功于词人强烈的生命意识,这在他的《竹山词》中有充分体现。

    2006年05期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88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贾芸形象的接受问题

    程宇昂;

    《红楼梦》中的贾芸形象,不同读者群有不同接受。脂砚斋给予赞赏。高鹗续作与原作背道而驰,且影响清代姚燮等人,痛诋贾芸,以致今日王蒙等仍对贾芸挞伐有加。吴世昌等学者根据脂批提供残稿中仗义救主情节,给予充分肯定。接受可以见仁见智,但必须把握人物基本素质,逻辑发展以及作者意向。

    2006年05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51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清乾隆朝时期行政处分制度探析

    孟姝芳;何金山;

    制度是体现、调整和处理政治领域中各种关系的调节器,处分制度作为其一也不例外。它尤其着重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目的则是“以励官职”、“以儆官邪”。清之行政处分制度,在继承明制的基础上,经历了关外、顺治、康熙、雍正朝的演变,迨及乾隆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修定了行政处分法规,制定了行政处分的运作程序,有承袭、有改革、有创立,处于一个基本定型、渐趋完善的阶段。

    2006年05期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程端学驳前儒以“日月时例”解经

    周国琴;

    程端学是元代一位著名的《春秋》学者,其《春秋》学著作有《春秋本义》、《程氏春秋或问》和《春秋三传辨疑》三部。在这三部著作中,程端学循着朱熹的思路,从《春秋》之作和《春秋》之义的体现这两个角度对前儒以日月时例解经进行了激烈的攻驳,同时指出了以日月时例解经穿凿附会、破碎经旨、变乱是非等弊病,使《春秋》不以日月时为例的立论更具说服力。

    2006年05期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经济利他主义界说

    史砚湄;

    经济利他主义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哲学上,利他倾向的自在力量展示为“他”对“己”的生成意义以及人性中的社会化取向;伦理学上,利他选择展示的实践理性成为破解囚徒困境、缔结和维护互惠的必要策略;经济学上,利他经济行为具备满足信息传递的特有效率与现实化的途径。作为实践理性的能动扩展,经济利他主义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自觉自为取向,同时践履“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旨趣。

    2006年05期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

    邱旻;

    中小企业虽然在飞速成长之中,但每年注册和死亡的中小企业数量都很大,在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融资渠道、专业服务、信息渠道和商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障碍,必须正确地分析,以找到相关的解决措施。

    2006年05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嘎查村民委员会候选人资格的法律探讨

    赵珺瑛;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是规范我区嘎查村民主自治实践的地方性法规,其中关于嘎查村委员会候选人资格的规定着力于保障广大农、牧民选举与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得以实现,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选举实践中,《办法》中的规定存在约束力不足、规范结构不完整、规范内容不明确等缺陷。因此,应该认真研究完善现行《办法》中关于候选人资格规范的规范形式、规范结构,增加责任条款,通过规范性规则的采用增加候选人资格规范的确定性。

    2006年05期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特色与退耕活动的推进

    李彦;燕飞;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特色所在,民族自治地方在实施退耕还林(草)战略的过程中如何突出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在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中的特殊地位,强调发挥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特殊作用是民族自治地方更好地推进退耕活动,并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

    2006年05期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角色与作用

    任金秋;刘伟;

    非政府组织(NGO)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兴起,不仅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已成为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在现代社会,非政府组织作为维护社会民主秩序、促进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的组织制度来源,决定了它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独特的角色定位。因此,在我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2006年05期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803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俄罗斯跨文化交际研究述略

    薄艳华;

    俄罗斯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与欧美国家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有所不同,其倾向于研究语言学范畴内语言单位中的文化成分和文化模式,弥补了欧美国家跨文化交际学对语言成分缺乏细致研究的不足。现今,俄罗斯语言学者在反思原语言国情学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以及语言文化场、语言文化单位、语言个性、语言信息单位等多个新概念,这些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充实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006年05期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563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从中介语语篇偏误看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英语为母语者的汉语语篇衔接偏误为例

    赵成新;

    从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汉语语篇偏误中,特别是语篇衔接的角度研究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3以上的汉语语篇偏误是由于母语因素造成的;母语因素影响汉语二语习得有空项影响、对称影响、非对称影响和斜配关系影响四种形式。

    2006年05期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329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辽代政权机构史稿》简评

    石斌;

    2006年05期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