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7

  • 关于传统语言学和蒙古文信息处理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确精扎布;

    蒙古语言学,必须面向信息时代,开创蒙古语信息处理研究。蒙古语信息处理研究需要以传统语言学的成果做基础.但是必须对它进行大量的、艰苦的修正、补充、改造和深化。

    2006年01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契丹小字■及其替换字研究

    宝玉柱;

    契丹小字■和■读[γal],原字小读做[del e],原字■为其变体。原字大与女真字[fin]有字源关系,读音相同。原字杏应读[ueI]。原字(?)读为[nel],原字山亦读[nel],但在音节末尾可能带有隐现辅音。新出现的原字平是原字■的变体。原字屋应读[tuf]。原字■应读[le]。原字佥读[m]。原字■可构拟为[uei]。文中解释的契丹语词有13条。

    2006年01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用XML语言组织蒙古语语料库的设想

    雪艳;

    目前,在蒙古语语料库数据管理上还存在元数据信息不完整、格式不统一等问题,这不仅不利于语料的管理和升级,对今后建立蒙古语语料库网络共享资源也会造成阻碍。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用XML语言组织蒙古语语料。

    2006年01期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清右卫建威将军探微

    翁道乐;王玉海;

    清右卫建威将军是绥远城将军的前身,设置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是为防备噶尔丹的南下与加强对内附喀尔喀与漠南蒙古地区的有效控制,巩固北部边疆而设。乾隆二年(1737)建威将军移驻归化城附近的绥远城,存在时间虽然不过40多年,但它的设置对漠南蒙古西部地区的建置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为绥远城将军的移设提供了直接经验,甚至后来学者所谓的军府制度也肇端于此。

    2006年01期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万历间延绥中路边墙流沙猖獗原因探析

    肖瑞玲;于志勇;

    明代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开发,历时短暂,极为有限。明与蒙古的势力分布状况表明,明朝在内蒙古西部的建置并不长久。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诸卫或废或徙,明势力撤至大同、偏关,即今明长城一线,土默川、蛮汗山地区尽弃边外,鄂尔多斯地区,明朝始终未设治。生态脆弱的鄂尔多斯地区,明初至正统70年间基本上是无人区,极少耕牧。正统初至成化八年不过40年,在榆林等23个营堡越境种田。此后,明朝军民已停止了在河套、毛乌素沙地南缘略具规模的农垦活动。史籍描绘的万历年间延绥中路边墙沙壅问题及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流沙猖獗,是自然因素所致。

    2006年01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开掘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

    宋生贵;

    自觉开掘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实际上主要是寻求与激活在当代新的背景之下发展民族艺术的因子和机缘,是在文化层面上获得新的生长点。这至少有三层意思:其一,是民族艺术在当代背景下实现有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二,是在当代背景下对于民族文化身份的确认,以使其在营造多元共生的当代文化景观中显示自身价值;其三,对于民族艺术资源进行当代新的文化阐释,并使之焕发出为更多人所接受的新的美学品质。

    2006年01期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664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白与红之间——中国的茉莉文化与西方玫瑰文化审美心理差异

    王芳;

    茉莉原本产自于印度,玫瑰本根自于中国,而来自于异国的茉莉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近年来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形成了一股茉莉热,而产于中国的玫瑰却得到了西方文化的认同,在西方形成了特殊的玫瑰文化。茉莉与玫瑰由于外在的形态有着鲜明的反差,从而导致她们所象征的文化精神的差异。

    2006年01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92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文艺创造精神活动的深层观照——论马利坦诗学理论中的诗

    任晓燕;

    诗是马利坦诗学理论中一个核心的理论命题。在马利坦看来,诗是发生在精神无意识领域,以事物自我的内在隐秘交流为形式,对存在意义的一种特殊的深层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不是逻辑理性的而是诗性直觉的、同一性的、创造性的认识。辨析诗的含义,既是我们准确把握马利坦诗学理论精髓的关键,也为我们进一步揭示文艺创造精神活动深层奥秘,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

    2006年01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别样的诗情与诗艺——戴望舒诗论

    徐慧琴;

    戴望舒是三四十年代蜚声文坛的天才诗人,他一生留下的诗作仅90多首,但他却以别样的诗情与诗艺在诗坛上独树一帜。诗人曲折哀惋的一生和他的代表诗作《雨巷》,表现出戴望舒诗歌的独特性:其一,揭示诗人情感个性的几种具体体现,即孤独、幽怨、迷惘和执着的追求等。其二,阐释其诗作在形式上的独具匠心,表现出意象选择的朦胧伤感、意象构成的象征化原则和语言运用的含蓄蕴藉、质析自然等特点。

    2006年01期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51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红楼梦》叙述三维与小说批评视角

    冯阳;

    《红楼梦》是一个不解之谜,从脂砚斋到鲁迅再到王蒙对《红楼梦》文本都存在过困惑和疑虑。透过这种困惑和疑虑,可以揭示出隐藏在《红楼梦》文本中的独特的叙述形式:即显叙述基础上的幻叙述和隐叙述,以及由叙述三维共同构成的递进环形封闭式叙述。

    2006年01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缔约过失责任构成要件的法经济学分析

    刘银良;张学峰;

    构成缔约过失责任,必须满足以下三个要件:(1)缔约当事人一方有过错,(2)相对方有信赖利益的损失,(3)过失与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缔约过失责任而言,我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合同法》做以完善:(1)补充一些比较定型化的新类型;(2)《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应当明确地将间接损失包括在赔偿范围内;(3)只能对合理信赖产生的损害进行赔偿,即对信赖利益赔偿的总额一般不应超过可预见的范围。

    2006年01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2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契约法律制度初探

    程延军;杜海英;

    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着相对发达的契约法律制度,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契约法原则,其中主要有当事人合意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符合法律、道德与习惯原则。古代契约法的原则是中国古代契约具体法律规范的基础性原理和契约活动的决定性规则,促进了当时社会民事法律关系的安全和稳定。同时,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古代契约在订立和履行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制度和规范。

    2006年01期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96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论武装冲突中性暴力的刑事责任承担

    杜晓君;李卫东;

    武装冲突中的性暴力是指在武装冲突的场合下发生的所有的具有性侵害性质的行为。当武装冲突中的性暴力构成国际犯罪时,犯罪行为人要承担个人国际刑事责任。个人承担的国际刑事责任分为直接的个人刑事责任和间接的个人刑事责任。直接的个人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单独或共同实施构成国际犯罪的性暴力所应承担的国际刑事责任。间接的个人刑事责任则是指国家或国家机关以外的团体或组织以及团体或组织的负责人指挥、命令他人实施国际犯罪所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国家不能承担国际刑事责任。但是,当个人实施的性暴力行为属于“可归因于”国家的行为时,被视为是国家的行为,因此国家要承担国际责任。物质和精神赔偿是国家承担责任对妇女的性暴力的主要形式。

    2006年01期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著作权权利归属问题研究

    张昱;

    在著作权领域,因权利的归属原则自相矛盾,引发了现实生活中许多的著作权纠纷,廓清著作权权利归属原则,便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问题。以德法为代表的“作者权体系”,一直奉行“创作人为作者原则”,不承认法人作品和职务作品,体现了人格价值观;而以英美为代表的“版权体系”,例外规定了“视为作者原则”,承认雇佣作品,体现了商业价值观;而我国的著作权立法,其价值取向不明,权利归属原则自相矛盾;我国应该取法“作者权体系”,严格确立“创作人为作者原则”,取消有关法人作品和职务作品的规定,同时创制“雇佣作品法定转让制度”。

    2006年01期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67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我国干群矛盾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刘笑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活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由此必然引发许多新的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干部和群众的矛盾———它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矛盾;干群矛盾制约着人民内部其他矛盾的解决,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干群矛盾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新的特点。我们要正确分析干群矛盾这个主题,不断予以解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2006年01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亚里士多德实践本体论的逻辑结构分析

    景剑锋;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有许多关于实践的独到观点,无论是在其形而上学中,还是在其伦理学、政治学中,实践都是一个一以贯之的哲学范畴。与其他哲学家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实践范畴的核心内容是指以善为价值取向的行为活动,人是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彰显自我和确证自我。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思想的挖掘,可以梳理出其实践本体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即潜能———伦理———政治———善———幸福———思辨。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实践本体论最终是要实现抽象思辨和具体实践、向善之思和向善之行的统一,也即知和行的合一。

    2006年01期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7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浅析洛克的实体观

    赵玉兰;

    实体学说是洛克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洛克由于赋予了实体支撑性、不可知性以及假定性等规定而遭致诸多指责,尤其受到贝克莱、休谟的强烈反对。然而,结合波义耳的微粒哲学对洛克的影响,我们就会发现洛克的真意,从而给予其实体观公允的评价。

    2006年01期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城市房屋拆迁视角下的地方政府权重与约束

    贺蕊莉;廉桂萍;

    运用多人合作博弈理论并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对中国城市房屋拆迁这一运行系统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政府在这一系统中具有完全的势力。地方政府短期利益驱动加剧了开发商和建筑单位对被拆迁人利益的损害;由于缺乏公信力,发生纠纷后被拆迁人往往拒绝选择行政裁决方式;现行体制下司法机关在人事和经费上对地方政府的过度依赖,使其只能机械地按照地方政府的规定判决,或者是拒绝受理有关拆迁的诉讼;被拆迁人在博弈中的缺位且“申诉无门”,使坚持维权者只能通过消极反叛演化为“钉子户”的方式来表达意愿。据此,应该加强对地方政府的司法约束。

    2006年01期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47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对西部的启示

    沈青;

    浙江省各级政府尊重民众创业权利和首创精神,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先放开后引导、先搞活后规范、先发展后提高”,在培育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民营企业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就西部地区而言,应学习和借鉴浙江民营经济创业文化和创业精神,促进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2006年01期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俄语语篇句际间两种词法连接手段的对比

    李玲君;

    句际间的词法连接手段是指在连贯话语当中句际间使用某种词类作为连接手段。连接词是最为常见的句际连接手段之一,其基本功能是实现语言单位之间的连接。时间、地点是任何物质存在的形式,反映在连贯话语中,形成了连贯话语的时空统,在这个时空统中单个的独立句子在时间、地点关系上被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疏状副词也因此具有了连接功能。科学篇章和文学作品中句际间连接手段使用的差别很大。这种差别,是由两者的语体特点所决定的,总的语体特点决定了各种语言手段的使用。

    2006年01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英文研究中跨文化因素论析

    王建军;

    英文研究中的自然地理条件因素,民族、国家历史因素,神话、宗教信仰因素,文学因素以及习俗习语因素等往往为研究者所忽视。然而,这些因素对于养成相应的英语文化意识,进一步掌握英中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等有重要作用,重视这些因素,非常有利于提高英文研究能力,以便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洋为中用。

    2006年01期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辽代大于越府探讨

    何天明;

    大于越府是辽代北面朝官系统的机构。大于越最初是契丹族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的职官。辽代有数位契丹贵族得践此职。一般认为,大于越是辽代的尊官,就像封建传统职官制度中的三公。实际上,在辽代的不同时期,这个职官的实际权力、地位、铨选条件是不一样的,不能与“三公”并论,应当结合辽代的具体情况分析。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大于越因地位高、权力大,直接左右着辽朝的政局。辽代的大于越全部都由契丹族担任。

    2006年01期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嘉庆十年查禁天主教的原因

    刘青瑜;

    嘉庆十年查禁天主教活动是嘉庆朝禁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嘉庆朝最大的教案,在天主教东传史和清代中外关系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此次禁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中外文化冲突、天主教与当时的民间秘密教门的相似性和传教士之间的争斗。

    2006年01期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