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41698

  • 蒙古比较文学传统及其现代方法论意义

    扎拉嘎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比较文学传统,近代蒙古比较文学是伴随民族文学的觉醒而产生的。在民族文化交流中发展本民族文学,合理地对待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差别,实现不同民族文学和文化的平等和共同的发展,成为近代蒙古比较文学的主要特征。主张民族特殊性和文化多元性,这使近代蒙古比较文学具有了现代方法论意义,并且成为与同时代法国比较文学平行的比较文学活动。

    2005年04期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572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研讨会在京召开

    2005年04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蒙古本子故事表演中的汉族说书赋赞和戏曲影响——以护背旗、虎头靴、绣龙蟒袍为例

    陈岗龙

    蒙古本子故事的表演传统是在蒙古英雄史诗口头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形成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汉族说书口头传统和戏曲表演传统的影响。蒙古本子故事表演文本的英雄整装披甲母题的程式化诗歌段落或者套语和汉族说书赋赞之间具有对应的关联,并且和汉族戏曲表演传统之间潜在着一种发生学关系。汉族戏曲艺术形象为东蒙古本子故事说唱艺人提供了借助想象和塑造中原王朝英雄形象——中原王朝历史主体的模式。而汉族说书口头传统是蒙古本子故事表演传统和汉族戏曲表演传统之间产生关联的重要中介。

    2005年04期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49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蒙汉现代散文话语方式比较研究

    敖敦

    蒙汉现代散文都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中形成,由于文学传统、社会、文化、历史语境的不同而显示了各自不同的话语方式。蒙现代散文的话语方式集中体现在“对话”与“民间”;汉现代散文话语方式主要体现在“闲话”与“独语”。它们各自在价值取向、自我流露、文化人格上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含义。

    2005年04期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李贺诗歌中的动画画意

    张浩兰

    李贺诗歌中的画意浪漫气息太重,形象太奇特,色彩太浓烈,视境鲜明突出,不合传统的和谐、蕴籍、雅美,而是凄艳、浓烈,以天花乱坠般的意象给人以强烈印象。这正是动画的属性或特点。

    2005年04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唐代联句诗的特征

    王胜明

    唐代联句诗联句又叫连句,是一种独特的诗歌创作方法,唐代联句诗正是在魏晋六朝淤积的文化沃土上,沐浴着唐王朝的人文灵气和时代精神,不断成长的。阶段性、集团性、竞争性和游戏性无疑是其本质特征。

    2005年04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429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论焦延寿咏昭君诗的价值

    赵延花,马冀

    焦延寿和昭君是同时代的人,他写过两首咏昭君的诗。这两首诗在咏昭君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一、焦诗是现存最早咏昭君的作品;二、焦诗最早将昭君个人与国家命运结合到一起;三、焦诗是赞颂昭君出塞这一倾向作品的源头。

    2005年04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史学领域的一次革命

    冯超英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它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的过程,它的动因在于人类社会的内在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史学领域的一次革命,它揭开了历史神秘的面纱。

    2005年04期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几个认识问题

    杨荣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个演变和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结合的过程。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对于正确制定革命党人的战略和策略,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正确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重大意义。

    2005年04期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69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红山文化研究历程及相关问题再认识

    赵宾福

    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历程主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受出土材料性质和质量的制约,各阶段研究的内容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不同。在红山文化的年代和分期问题上主张“西水泉期”和“东山嘴期”两期说,两期年代分别相当于中原的半坡-庙底沟文化和半坡四期文化。认为以西水泉和东山嘴为代表的两种遗存反映的是红山文化的历时性差别,而不是该文化的地域类型上的差别。关于红山文化的来源,族属问题需做进一步的论证,“玉器时代”和“玉兵时代”概念不能成立,牛河梁和东山嘴遗址的发现,表明红山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和中国文明形成的进程中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5年04期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536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居归化城之土默特辅国公考述

    王德胜

    居归化城之土默特辅国公旗是清乾隆21年-25年在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特设的一个扎萨克旗,当时其界域为:西界今固阳,东至今武川哈乐儿,北接茂明安旗、达尔汗旗,席力图召沙毕(召河),南抵大青山中部,即现在武川县整个西部地区。辅国公喇嘛扎布是黄金家族阿勒坦汗孙把汉那吉一系,其先祖可追溯到脱脱不花汗的长弟阿噶巴尔济。辅国公的府邸有3处,一是土默特右旗的美岱召,一是原呼和浩特市旧城小东街大观剧院的后院,一是现武川县西红山乡大公村。

    2005年04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嘉庆八、九年间浙江截米案探析

    刘朝辉

    嘉庆八、九年间浙江发生截米案,案件发生的两个原因是徽、浙两地缺米的现实和运米过程中商人的利益之争。同时,在缺米问题的背后,徽商与浙商的竞争与垄断才是案件的本质所在。案件发生后,不同阶层基于自己的立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2005年04期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试析18世纪中国实施工赈救荒的原因

    牛淑贞

    工赈,即以工代赈,它属于赈济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单纯赈济,其特殊性在于赈济与建设的结合与统一,它是赈济对象主要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共工程的建设而获得钱物的一种特殊的赈济方式。18世纪的中国政府之所以在灾发比较集中的地区多次大规模地实施工赈救荒,是因为其在补充其它赈济方式的不足、满足更多待赈者需求的同时,使政府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并兼顾到政府抑制社会动乱、发展农业经济以及培育民风等深层目的。

    2005年04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生态哲学十大范畴论评

    包庆德

    生态哲学是当代哲学界从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进程,面向生态环境危机的严峻现实,展望人类生存发展的文明前景等一系列活动中提升出来的哲学新形态。而哲学的特征之一便是以概念范畴体系的有效统摄和合理建构,理论理念地揭示和实践理念地设计自身与对象世界及其关系的。从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看,生态哲学的诸如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和重要范畴有必要认真审视并亟待给予有效规范。

    2005年04期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688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功利主义评析——兼论社会转型中社会公平问题

    王洪波,段宏利

    功利主义以趋乐避苦的自然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以个体行为及其目的为理论出发点和归宿;以功用和效果为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以最大幸福主义的最高道德标准为公正原则。功利主义包含有某些合理的因素,可供我们借鉴,但它立足于私有制的社会现实,对个人、社会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抽象理解,决定它不可能使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功利与公平现实地结合起来。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仍是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合理选择。

    2005年04期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95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技术决定论概念新解——以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基础

    叶立国

    技术与社会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性关系,在现实中处于动态均衡的地位。广义上,技术决定论指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存在状态的思想理论形态;狭义上其指在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因素对社会发展相对于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来说起决定作用,占主导地位。此论述不符合现实状况,现实状况应是技术与社会的动态均衡作用论。

    2005年04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87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变路径

    杨伟民,秦志宏

    资源型企业在资源富集地区具有空间集群现象。静态分析或成本分析仅能部分地解释产业群的成因。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说明只有加入制度因素,才能揭示该类型产业群竞争优势的演进过程。政府可以依据资源型集群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分阶段培育集群竞争优势。

    2005年04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760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0 ]
  • 缩小内蒙古城乡差距的对策研究

    曹霞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内蒙古城乡差距问题日益严重,且在不断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特点、历史积淀、现行制度和政策等因素造成。要缩小城乡差距必须深化农业体制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彻底废除城乡差别制度,形成公平的就业机会;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使再分配的尺度进一步向农民倾斜;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005年04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比喻性“N1的N2”定中结构的认知阐释

    赵越

    “N1的N2”指的是两个名词(N1、N2)由“的”连接从而形成比喻关系的定中结构。从认知的角度看,该比喻不用明喻、暗喻、借喻格式,而用“N1的N2”形式,一方面反映了知觉结构优势与语言的经济、简约要求及人们对语言结构类型的认识;一方面与修辞主体的创作心理和修辞客体的接受心理密切相关。此外,尽管表层结构相同,但N1为本体、N2为喻体的“N1的N2”在语例中占了绝对优势,反映了句法形式与人类认知方式之间的联系。

    2005年04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名词语义的动态性

    陈新义

    当名词进入名谓句的谓语位置时,名词空间性的语义特点就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名词空间义的失去、时间义的获得、语义值的变化和谓词语义特征的获得等四个方面。

    2005年04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鲁迅翻译之选择

    曹英华,刘进

    翻译选择受到社会、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操纵。作为翻译家的鲁迅对拟译文本、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标准的选择与他的文化、政治立场紧密相连。鲁迅在翻译过程中的诸多选择符合近代中国文化转换的历史要求,折射出鲁迅建构新文化的总体目标,因而本身也是一种文化选择。

    2005年04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52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汉英商标词之交际翻译

    张新民,杨国燕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进出口商品的数量日益增长,因此大量的汉英商标词需要翻译。交际翻译注重译文读者的理解与反映,强调信息产生的效果,因此它是翻译汉英商标词的最佳方法。交际翻译法对我们从事商标词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5年04期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9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评《原匈奴、匈奴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

    石斌,赵英

    2005年04期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