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195

  • 论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自治权

    丁文英

    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的自治权,该项权利具体应该包括自然资源权属确定权、自然资源优先开发利用权和自然资源保护管理权三项内容。民族自治地方应该以国家赋予的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自治权为基础,构造以权属明确、种类多样、长期利用、合理管理为特征的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以利于民族地方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保障民族地方可持续发展。

    2004年06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422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公序良俗”概念解析

    刘银良

    强制性法规否定法律行为效力的时候,经常表现为法律行为的特定性。然而,公序良俗原则否定法律行为效力的时候,常表现为弱特定性,判断行为亦常伴有公共性、伦理性之规范性评价的介入。同时,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与诚实信用等其他积极性原则相比较,公序良俗原则具有消极适用性。它永远是法治的最底线。正因为如此,它永远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004年06期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15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社会主体分层的宪法分析

    程建

    以社会个体通过自身能力控制社会资源的强弱以及社会主体获得经济利益的大小为标准,可以将社会个体分为强势阶层、中间阶层和弱势阶层三大类。我国宪法对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理解应定位于同一阶层的机会均等和不同阶层的实质平等;为使我国社会秩序达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应建立有限政府、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赋予公民以更广泛的权利,以确立和保持社会阶层的合理结构。

    2004年06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代表选举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赵珺瑛,马宁

    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弊端较多,在候选人的提名和确定,直接选举的范围,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等方面都存在制度上的不足。重视选民或代表提名推荐的代表候选人,引入竞选制度,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增加专职代表的名额,建立选举诉讼制度是当前完善我国代表选举制度可以采用的具体措施。

    2004年06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255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论公司法中财务会计制的价值定位及制度完善

    郑春玉

    我国公司法确立了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对于保护股东合法权益和维护公司的资本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公司法上的财务会计制度的私法属性不是很明确,在股东、债权人等私权主体利益保护方面不是很完善。公司法应当转变财务会计制度的价值定位,并且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公司立法,完善我国公司法上的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和利润分配制度。

    2004年06期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卢卡契文艺审美形态论

    高明霞

    卢卡契文艺审美形态论的基础是他的总体性哲学观。在卢卡契文艺审美形态的论述中,总体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存在与思维、个别与一般、主体与客体三个方面。对文艺形式的思考,是卢卡契文艺审美形态论的逻辑起点。"形式"成为他确立文艺审美形态的一个思想范畴。卢卡契从心理学领域汲取思想资料,探索文艺审美反映的心理机制,对建构文艺审美形态思想体系,开辟了一条具有创建性的理论途径,延伸了他"拟人化"的学说。

    2004年06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俄文学“白银时代”比较

    王芳

    俄国文学白银时代的辉煌是由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多元化、文学团体的集群化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而形成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也应该说是开辟了中国文学的另一个时代———白银时代,它与俄国文学白银时代在现代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等多个界面上有着极大的趋同性。它与俄白银时代的文学一样表现出几大精神特质:现代精神、叛逆精神和创新精神,开启了中国20世纪现代人文精神。

    2004年06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人的生命存在的现实性、超越性与境界问题——兼与陈望衡先生商榷

    朱寿兴

    超越与境界问题是人的生命存在范畴中的问题,精神超越性是审美的根本特质,人只有超然于实践活动的特定视界才可能从其整个生命所全面关涉的世界中"来领会自身",才可能进入到精神超越乃至审美超越的境界中去;然而,不能忽略了超越性赖以发生的物质性、功利性、个体性以及主客体关系等现实性基础,人的生命境界问题答案的给出,境界论美学的当代性建构,必须奠基于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现实性、超越性全面深入的考察与体悟之上。

    2004年06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巴黎手稿》中的美学问题

    何志钧

    "内在的尺度"指的是主体人的超脱肉体需要的、比种的尺度更高级的精神需要的尺度。应密切联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状况和欧洲美学的传统去理解、阐释"内在的尺度"的含义。必须从人类生命活动的特性出发求得对美的规律的正确、深入的认识,艺术和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化的感性生命活动。美的实质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形式性、合未来性的对象化。

    2004年06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32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新时期中国科学技术政策问题

    吴彤,孙丽

    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是我国科技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科技政策在转型时期存在诸多问题,如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研与生产脱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相应采取增加科技投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以及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等对策措施,力争有效发挥科技政策对科技发展的指导作用。

    2004年06期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科学革命”:知识生态圈的进化现象——对科恩鉴别“科学革命”四个判据的再思考

    赵豫蒙

    对如何鉴别科学理论和科学发现中哪些是具有革命性的或不具有革命性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科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鉴别科学革命发生与否的四个判据。科恩的四个判据带有明显的主观因素,判据之间界限模糊,并非鉴别科学革命的充分必要条件,在广泛适用性和普遍性上存在着可推敲之处。新旧科学理论的更替正如自然界中的新陈代谢,是知识生态圈的进化现象,用科学进化更能表现科学理论发展的实质。

    2004年06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波普尔科学分界问题评析

    马桂英,计彤

    波普尔对科学分界问题做出了与传统理论截然不同的回答,即以可证伪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不落传统巢臼,富有启发意义:打破了科学无误论的神话;为我们如何解决从易错的科学理论趋近真理,如何解决假真、错对的过渡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这一分界标准也有很多偏颇之处:他把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推向了极端;证伪标准具有明显的经验主义倾向;他的证伪标准不仅无法对科学理论进行定论性的证伪,而且还有可能会扼杀许多真正的科学理论。

    2004年06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61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生态价值观探析——兼谈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确立

    任金秋,刘欣

    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态环境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在人类思想史上曾出现过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整体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三大类型。在对不同的生态价值观分析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其现实意义就在于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把握生态环境对人类整体生存和长远发展的积极影响,为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指导。

    2004年06期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779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秦朝“逆取顺守”之假说

    王绍东

    "逆取顺守"之假说,是在汉朝建立后,为避免重蹈秦朝覆辙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背景下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打天下与守天下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逆取顺守"的关键是统治者要有以民为本的思想,"逆取顺守"是必须遵循的历史规律。在秦朝,曾经具备过转变统治政策的可能性,但由于秦朝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秦始皇、秦二世个人性格等因素,使这种可能性化为了泡影。"逆取顺守"之假说的提出,对于后来统治者抛弃法家学说中赤裸裸的暴力统治是有积极意义的。

    2004年06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元朝与印度的海上贸易

    白晓霞,张其凡

    元朝时,中国海船主要从泉州、广州两个港口出航到印度贸易,出口商品以瓷器、纺织等手工业品为主;停泊交易地主要是沿马拉八儿海岸的几个港口;不仅与印度进行直接贸易,而且也在印度的古里佛等待波斯、阿拉伯商人进行交易,进口商品主要以香药为主;元代的中印贸易,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环节。

    2004年06期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59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党际关系的发展及趋势

    白晓芬,刘爱华

    以20世纪80年代初为界,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在目的、准则、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等方面呈现出了不同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比较,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党际关系在指导思想、职能、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对中国政党外交走向国际化、服务意识增强、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和活跃的发展趋势也更加清晰、明朗。

    2004年06期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英国呢绒业危机与1630-1640年的人口大迁徙

    李翠云

    早期国外有关论述认为宗教因素是这一时期英国移民向北美"大迁徙"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也是我国学术界直到今天的主流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国外学术界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学说已经受到后人的修正。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国外学者对"大迁徙"问题所进行的深入研究和有价值的结论,对"大迁徙"的原因结合新的史料和国外学者的研究进行补正。我们对该问题的研究不应仍然停留在比较初步的层次之上,仅仅关注"大迁徙"的宗教原因,忽视"大迁徙"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促动因素即经济因素。

    2004年06期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古汉语的偏义复词

    道尔吉

    古汉语偏义复词是一种较特殊的词汇现象,它与一般的复音词不同,虽然由两个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仅作为陪衬。偏义复词在结构形式上多数由意义相关、相反和相类语素构成。随着具体语言环境的不同,偏义复词的词义重心既可以偏向前一个语素,又可以偏向后一个语素,而往往偏向贬义语素。偏义复词的形成与词义的演变、词的双音化趋势,修辞现象,文化因素等都有关系。

    2004年06期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141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声学语音学研究方法的几个问题

    图雅

    语音学的方法论大致体现为主观性与客观性两大类。随着语音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对声学语音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实证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由于声学分析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对语音的物理属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声学语音学研究所面临的方法问题依然是深刻的。声学语音学研究的是作为语言使用者的"人"发出的"音",因此在分析资料的定夺、发音人的选定、分析条件的设定以及实验结果的考察等一系列环节中始终应该"以人为尊"、"以音为本"。

    2004年06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999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认知语境及其与传统语境的比较

    李玲君

    认知语境在传统语境的概念上发展而来,是在研究语境问题时,把人的认知能力和语境结合起来。认知语境把传统语境所包含的内容结构化和认知化,它不但包含了传统语境研究的内容,而且包含语言使用者大脑中所有关于世界的假设以及认知处理能力,形成一个心理建构体,为语用推理提供了一个平台。和传统语境相比,认知语境更清楚、更有说服力地解释了语境对于语篇理解的作用机制。

    2004年06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82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商标汉英翻译的优化思考

    龚爱华,胡小平

    作为产品形象的代表,一个好的商标名往往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给产品带来无限的商机。我国由于商标的汉英翻译尚处起步阶段,现实中还有不少问题。可以从选词、文化内涵、创造性思维运用等方面进行优化。

    2004年06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57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试论记者认知中的刻板印象

    王静

    新闻传播活动的特殊性以及刻板印象能够降低认知主体信息处理的费力程度,带来认知协调的舒服感,刻板印象与情感尊严紧密联系等复杂因素,使得记者在依据其图式对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和采集加工的过程中,倾向于同化而不是顺应。记者的图式一旦僵化为刻板印象,就会造成认知偏差,并附着在新闻以及其他资讯中在社会上传播。报道的模式化以及新闻失实等现象均可追溯至记者认知中的刻板印象。

    2004年06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43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化浪潮中的高等学校学报:问题与对策

    田雪峰,于默颖

    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形势下,高校学报面临诸多问题,如办刊模式和办刊理念不能适应学报发展和全球化要求,忽视与国际接轨等。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学报今后发展的关键。我们应当抓住机遇,从高校学报现实出发,在学报建设中突出精品意识,注重学报特色,增强学报品牌效应。

    2004年06期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年总目录

    2004年06期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