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3

  • 辽朝史料整理中的问题——《全辽金文》(上)读后记

    任爱君

    北方民族文化研究资料整理工作,向称难事。新出版的《全辽金文》上册:辽朝史料的汇辑整理,其工作不精,底本与校本的选择及作品的收录等存在明显差误;编撰方面等也欠妥欠佳。辽朝史料历来以简陋著称,研究整理多需文物考古资料的弥补。该书却漏收考古新资料80余篇(目),涉及总字数10万以上。

    2004年01期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匈奴单于继承制度突变的探讨

    武沐

    匈奴单于位的继承在呼韩邪单于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单于比之前实行的是单纯的兄终弟及,之后,则实行了传弟与传子相互结合后派生出来的一种传弟与传子交叉继位的混合继承制。这一制度是对此前匈奴王位继承制度的改进,它使得匈奴单于位的继承更趋规范,并对日后匈奴及北方游牧民族的继承制度有着极大的影响。

    2004年01期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51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匈奴宗法文化论

    廖杨

    匈奴是战国后期才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头曼自称单于,标志着匈奴国家机构的产生。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匈奴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匈奴奴隶制国家政权实际上是匈奴单于及其姻亲和近亲共同建立与维护的游牧军事政权。匈奴社会实质上是游牧宗法奴隶制社会。

    2004年01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成吉思汗在西南的后裔

    东人达

    在我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生活着近7万名蒙古族民众,其中成吉思汗所属的奇渥温部后裔约占半数以上。几百年来,在对西南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以山区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原来的游牧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通过家谱、墓碑、口授的方式,传承着家族的历史和自己作为蒙古人的执著信念。西南蒙古族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其中内涵着宝贵的民族人文资源。

    2004年01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345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蒙古族妇女的传统道德观念

    明月

    蒙古族妇女的传统道德观念是指蒙古族妇女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观点、信念的精神成果,是维护社会道德风气和道德关系的心理特征。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勇敢顽强精神、自主平等意识和敬老爱幼、团结助人美德。在其形成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内容,具备了内在激励功能和外在调解功能,在现代社会里仍具有积极作用。

    2004年01期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希光、孟建教授来我校做学术报告

    王竞

    <正> 2003年11月28日,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孟建教授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做主题报告。两位教授是在我区进行“第九期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的授课工作期间,应人文学院新闻系邀请,来我校做学术报告。人文学院杨新民院长、王俊川副院长与新闻系师生一起参加了这次学术报告。

    2004年01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元史·许国祯传》增补

    赵琦

    <正> 许国祯是蒙元初年忽必烈潜藩中的一位汉人儒医。忽必烈即位后,他历任提点太医院事(宣差,掌银印)、礼部尚书(正三品)、翰林集贤大学士(从二品)等职,颇受重用。以医官身份获致高位在蒙元初期并非特例,而许国祯由于受到皇帝的信任,对国家政权的建设颇多建言,故《元史》专门

    2004年01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简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传记与研究》

    叶新民

    <正> 2002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余大钧先生的新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传记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学术专著系列5),是一部全面、系统的研究成吉思汗的专著。成吉思汗研究,一直是蒙古史学者关注的课题。中外史家撰写的有关成吉思汗的论著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是有目共睹的。在众多的关于成吉思汗论著中,余先生这部大作脱颖而出,引起蒙古史学界的关注。

    2004年01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氏春秋》:大有益于治道之书

    刘岸挺

    《吕氏春秋》采撷九流十家学说之长。融合儒、墨、名、法等各家优选基因,阐明治国之道,为秦国强大和秦始皇统一中国作了积极充分的思想、文化及舆论的准备。其充满智慧的科学人文思想资源,对于我们当下的现代化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2004年01期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评《蒙古文字形转写和读音转写方案》

    确精扎布

    Michael Balk博士提出的《蒙古文字形转写和字音转写方案》的出发点和许多做法不符合ISO/TC 46/SC 2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新方案”对蒙古文字母的“基本要素”、字母及其变体的认识和解释有许多不可容忍的谬误。“新方案”不能科学地转写蒙古文。其著者对蒙古文字母及其变体所采取的是一种完全无视、脱离蒙古语文学的传统和蒙古语言学现有成就的很不慎重、很不科学的态度。

    2004年01期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汉语介词短语(pp)的蒙古语转换规则研究

    巴达玛敖德斯尔

    面向汉蒙机器翻译的汉语介词短语(pp)的蒙古语转换规则研究,一直是一个空白。我们在借鉴汉语语法关于介词(p)及介词短语(pp)的研究成果和传统蒙古语文翻译关于汉语介词的翻译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语料,从汉蒙机器翻译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由最典型的几个介词构成的汉语pp的蒙古语转换规则进行形式化描述的同时,探讨了有关pp转换方面的语法和翻译问题。

    2004年01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契丹小字中的方位名称“东”

    吴英哲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丰田五郎先生释读了表示“东”的契丹小字划大化。另一个表示“东”的契丹小字(?)却一直没有引起各家的注意。比较研究中发现(?)的读音与蒙古语中的“东”的读音相近。

    2004年01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蒙古语诗歌中的现代流派

    海日瀚

    新时期,新一代蒙古族诗人选择了与前辈不同的艺术道路,把探索的触角伸向了“朦胧诗”及其源流——现代主义。蒙古语现代派诗歌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三个阶段,带来了诗歌形式、语言、形象、时空结构的变革。其意义是无法磨灭的。

    2004年01期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再谈《敕勒歌》和斛律金无关

    阿尔丁夫

    学界近千年来的看法是:《敕勒歌》同斛律金有关。区别在于。在古代,或认为是他“作”,或认为是他“唱”;在现当代,绝大多数人认为是他所“唱”,只有个别的才认为是他“作”的。上述看法无不出于对史书原文的误解、曲解或盲从。以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七作为旁证,证明“本天然”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同斛律金所唱“慷慨歌谣”无关。

    2004年01期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昭君题材诗文在日本的流播发展与《和汉朗咏集》

    王志刚

    11世纪初编成的和刊中日诗歌选本《和汉朗咏集》,列有“王昭君”辑名,辑内及其他辑中收录和汉咏昭君诗10节。这部中日古代文学的经典选本在日本世代流传,对后世影响广泛深刻。寻绎昭君题材文学艺术在日本的植根与发展,可知《和汉朗咏集》是一重要因素。

    2004年01期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宪法化

    周宝峰

    单纯依靠刑事司法领域的改革来改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状况是不现实的。只有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与普遍意义上的公民权利联系起来,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重要诉讼权利确立在宪法之中,并且树立起宪法的最高权威,刑事诉讼的法治化才会富有意义。我国宪法应当参考其他法治国家的通行做法,履行我国的国际法义务,构建保障被追诉者诉讼权利的“权利法案”。

    2004年01期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下载次数:768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2002年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被转载篇目排序表

    2004年01期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人民陪审制的有效运行

    付冬梅

    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作为非职业法官参加审判案件的司法制度。具有民主价值、人权价值与公正价值,但由于我国立法、司法实践的缺陷,陪审制度逐渐沉寂。而完善及运用人民陪审制度具有现实意义,我国仍应该继续沿用参审制陪审模式,并应对陪审制的重要内容如立法依据、陪审员的资格、陪审员的选任、参审具体范围等进一步完善。

    2004年01期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初探

    丁鹏

    当前学术界对于著作权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体系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对于直接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在部分直接侵权及间接侵权场合也存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适用。考虑到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借鉴国外已有的成例及TRIPs协议中的相关规定,在直接侵权并给著作权人及相关权利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仍需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2004年01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37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欧盟反倾销法差异的几点探讨与借鉴

    胡家强

    在替代国选择标准上,美国强调替代国经济发展水平要与出口国具有可比性,欧盟强调市场竞争性;美国很少基于公共利益考虑放弃征收反倾销税或降低征税幅度,欧盟则一定程度体现了公共利益原则;对出口商替进口商交纳反倾销税的作弊行为,欧盟规定了“反吸收条款”予以制裁,而美国是将其补偿额从产品的出口价格中扣除;欧盟倾向采用“承诺”方式中止反倾销调查,美国则较少采用。这些差异对我国反倾销立法及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2004年01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生态伦理及其实践格局

    包庆德

    生态伦理是一种全新的伦理理念。是由于生态伦理把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有效地纳入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中,从而深刻地揭示以自然生态环境中介了的人伦之理。亦即在现实的实践格局中曲折地协调和规范人类多极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上的差异,归根到底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2004年01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50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从价值论看生态伦理价值主体

    王金柱

    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从价值主体论、价值客体论和价值关系论三个维度审视生态伦理价值主体,为其合法性进行必要的价值观论证:并非认识论主体才是价值主体;生物体是一个价值体系;生态系统就是一个价值系统。

    2004年01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53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论人的主体性与人类主体主义

    包和平

    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事物(包括作为客体的人)处于对象性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关系属性。它的内涵包括:自主性与依附性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创造性与制约性的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主体主义。

    2004年01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主客二分及其生态环境

    韩晖

    西方后现代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伦理学鉴于现代社会全球性生态危机等事实,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为“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并试图加以消解或超越。从唯物史观与生态哲学的角度审视这一观点,主客二分不但不能简单地消解或超越,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2004年01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37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公共治理:内涵 基础 途径

    任维德

    公共治理.作为补充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不足应运而生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已逐渐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既是各国政府改革的实践总结,又是影响各国政府再造的一种全新理念。公共治理是以政府为主体、多种公私机构并存的新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公共治理产生于公民社会,源自于个人领域的不断扩大;培育和建立公民社会是实现公共治理的有效途径。

    2004年01期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2158 ] |[引用频次:129 ] |[阅读次数:0 ]
  • 立足本土文化 塑造民族地区形象

    吴艳

    民族地区的本土文化是民族地区形象的核心内涵,也是民族地区形象塑造的立足点。民族地区的形象是民族地区本土文化的载体,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动力。立足本土文化塑造民族地区形象,不仅是保持文化生态平衡的需要,也符合“全球地方化”发展变化的趋势。

    2004年01期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