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6

  • 维护公共利益 改善公共服务——公共事业单位改革之原由、路径述要

    梁艳菊

    推进公共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宗旨是维护公共利益,改善公共服务。加快公共事业单位改革步伐,一要建立公共事业单位分类管理体制,二要推行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制度,三要综合配套,稳步推进。

    2003年05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58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贫富差距与政府治理

    贾宝林

    我国贫富差距扩大与政府控制乏力直接相关,政府控制乏力不仅表现为政策法律缺位和执行乏力,而且表现为政府控制的负面效应。政府控制乏力是因为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存在弊端,在这种模式下的政府控制反而成为引发非正常贫富差距扩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必须适度引入西方现代治理理论进行行政改革,建构现代治理的制度平台,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以克服政府对贫富差距的控制乏力。

    2003年05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就业结构转型:轨迹、特征与对策

    丛志杰

    在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中,就业结构转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50多年来,内蒙古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向着合理化方向发展,但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解决就业结构转型中存在的问题,要立足于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2003年05期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论行政人员的个人伦理自主性

    曹淑芹

    个人伦理自主性是指当组织的目标偏离了公民的期待和公民的利益时,行政人员必须划分自己对组织的责任范围来保证对公民的责任,提倡个人伦理自主性。而强调个人伦理建设的意义,个人伦理自主性的培养则有赖于行政人员的个性、公共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政府组织本身的变革。

    2003年05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815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欧美女权运动的历史和现状

    刘爱华

    欧美妇女权运动在为妇女争得平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平等决策权和执行公务的权利与机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尊重妇女的权利已成为社会共识,女性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得到进一步表现,在政坛上成为一支独立和活跃的力量。但是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没有质的改变,在分享权力和决策中缺乏公平竞争的机会。在当今西方社会,女权主义者又提出超越传统平等理想,重新看待性别平等,开始以女性为中心的方法看待差异,把差异看成形成女性力量和特征的源泉。

    2003年05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2676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 ]
  • 巴渝舞、十部乐与蒙古乐曲——民族、民间、地方乐舞进入国乐殿堂探讨

    王雄

    民族、民间、地方乐舞进入国乐,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发展的重要途径。汉《巴渝舞》、唐《十部乐》与清代的《蒙古乐曲》颇具典型意义。汉《巴渝舞》、唐《十部乐》,以至于清朝包括《蒙古乐曲》在内的诸番乐舞,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从民族、民间、地方,以至域外音乐中吸取新的营养,丰富发展,奠了定中国多民族、多风格的音乐歌舞文化基础。百乐会同熔炼,汇成中华民族音乐歌舞的海洋,在调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精神,增强国家、民族的凝聚力方面起了有益的作用。

    2003年05期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蒙古族舞蹈的宗教渊源

    徐英

    蒙古族舞蹈本身具有深厚的宗教意蕴,正是蒙古族人民心灵深处那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折射和独白,而这种意蕴由于蒙古民族能歌善舞的天性得到了充分发展,使得许多与宗教有关的蒙古族舞蹈在其流传的过程中渐渐淡化为民间舞蹈。

    2003年05期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776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论17世纪蒙古史家笔下的异姓贵族

    希都日古

    17世纪蒙古史家以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为正统,强调异姓贵族无权成为蒙古大汗,在他们的笔下瓦剌脱欢太师企图篡夺汗位,遭到成吉思汗在天之灵的惩罚而死,虽记述也先篡位却根本不把他列入北元蒙古汗系中。与此同时,蒙古史家有意抬高"黄金家族"妇女地位,以贬低异姓贵族的历史作用,他们抬高太松汗之妻萨睦尔太后和满都鲁汗遗孀满都海哈屯,以贬低异姓贵族孛来太师和亦思马因太师。

    2003年05期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西套厄鲁特蒙古归附清政府始末述略

    梁丽霞

    17世纪中叶,为避准噶尔部噶尔丹的侵袭,和硕特部和罗理与准噶尔部罕都等人逃至西套地区,是为西套厄鲁特蒙古的起源。西套蒙古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双方在对彼此的认识上曾经存在差异,但总的趋势及最终的结果依然是西套蒙古向清中央王朝的归附,这是符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方向的。

    2003年05期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34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试析清末蒙古王公兴办实业的新思想

    何金山,特木尔巴根那

    清末新政时期,贡桑诺尔布等一批觉醒的蒙古王公接受新文化新思想,在蒙古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活动,提出因地耕牧以筹生计、筹设公司以兴实业、速修铁路自主经营的积极主张,其基本宗旨就是以兴办实业来振兴蒙旗经济。

    2003年05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秦亡于二世的历史文化因素考察

    王绍东,孙志敏

    秦亡于二世,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秦帝国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和秦始皇专横暴虐的高压政策,是沙丘政变这一偶然事件的必然因素。法家文化的培植和浇灌养成了秦二世自私暴虐的性格;所受教育,使他局限于法家学说的圈子之中,无法改变秦朝残暴严酷的统治政策;用人的失误,为赵高篡权创造了便利。法家思想与文化的缺陷,是造成秦亡于二世的深层次原因。

    2003年05期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28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明清进士前三名遴选中的异常现象

    杨寄林

    明清对进士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的遴选与确定,基本上由当朝天子及各科主考官依照凭文而取、兼及形貌的准则在周而复始地运作,但其他诸多因素也同时掺杂渗透进来,造成了13种异常现象,彼此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正面功用之发挥低于负面效应之浸渍的态势。凡此正是皇权至上的逻辑产物,政治支配的必然结果,传统思想和世俗观念驱动下的典型表现,不仅折射出明清诸帝执政期间的特定历史状况,映现出两朝各阶段政治局势的主要特点及其国势盛衰变化的总体进程,还带出周期性的嬗变规律来。

    2003年05期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

    王红岩,唐晓东

    在改革我国审前准备程序中,基本思路是:从建立和完善当事人整理争点程序入手,扩大准备程序的功能。结合我国国情,借鉴美、法、德等国审前准备程序的优势,既充分发挥当事人在审前准备程序中的积极性,又注重法院的作用,使当事人的积极参与与法院的积极介入同时并存。

    2003年05期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裁判权与行刑权关系的再定位

    牛振宇

    我国现行裁判权与行刑权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松散型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其逐步暴露出诸多缺陷。以建立一体化行刑机制为目标而将二者关系定位于完全分离的主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行刑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要建构行刑权运行的理想模式,应将裁判权与行刑权的关系定位于裁判权涉问而不取代或弱化行刑权。

    2003年05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三方原则在我国劳动立法中的体现

    青格勒图

    三方原则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各种会议、各个机构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劳动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它明确了在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体系中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三者的职责与权限,从而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提供了指南。三方原则在我国劳动立法中得到了切实体现。

    2003年05期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析日本学灾法和学赔法

    李登贵

    20世纪中叶,日本及西方国家对"学校事故"给予了普遍的关注,并纷纷立法对其加以规制。1977年日本通过了以无过失责任法理为主旨的"学校事故损害赔偿法"(学赔法)和以国家为赔偿主体,以国费为主要赔偿金的"学校灾害补偿法"(学灾法)。通过对两法制定的历史背景,特别是两法制定的目的的分析论述,以期对我国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2003年05期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语境与俄语语篇的理解

    李玲君

    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语篇与语境存在着辩证关系:语境决定语篇的组织、生成和理解,语篇体现语境。不存在没有语境的语篇,语境也不可能脱离语篇而独立存在。对于语篇的理解,语境主要在确定词义,消除歧义,确定指示词语、照应语的最终所指、语义空泛词、理解语篇中的语用含义,正确理解带有某些语义空缺的语句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2003年05期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略论语境功能及对语义理解的作用

    崔爱勇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行使交际职能时,要面对一定的交际对象,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中进行的。语境对词句具有约束与创造作用,这对人们的语言理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的使用与特定的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利用语境能够辨识歧义和透过原文词句的表层结构探寻到其间的真正含义。

    2003年05期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

    曹英华

    译文读者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一个能动的主体,读者对译语文本的阅读和接受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行为。由于读者的审美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不同时期的主流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会有所不同。译者对译文读者语言和文化审美特征的关照以及对译文读者情感需求的关注是影响文学翻译活动成功的要素之一。

    2003年05期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3894 ] |[引用频次:181 ] |[阅读次数:0 ]
  • 尤金·奥尼尔与“拿来主义”

    徐锡祥

    在深化理论研究———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的同时,更多地从接受研究的角度,对奥尼尔实行积极的"拿来主义",用奥尼尔这块"他山之石"来攻中国话剧这块"玉",把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与振兴中国话剧实践进一步有机结合起来,开拓出奥尼尔研究的崭新天地,把中国当代话剧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2003年05期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图片新闻的语言分析

    万生云

    图片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文体,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叙事型图片新闻、叙事隐喻型图片新闻和隐喻型图片新闻。就叙事型图片新闻而言,传者和受者对图片信息层面的认知基本上是对等的。在叙事隐喻型和隐喻型图片新闻的传播中,图片新闻本身具有了很强的主观性色彩。受众解读这类图片新闻时,也极容易在意义层产生误读。

    2003年05期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791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人文精神:大众文化批评的核心理念

    刘寒娥,张丽萍

    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本质显现,是文化的核心理念。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形态,它本身生产和承载着正负两方面的文化效果,其负面效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困扰着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寻求,也影响着大众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建构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理念的大众文化批评模式,使大众文化逐渐接受价值理性的制约,这是遏止其负面效应的正确途径。

    2003年05期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