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41705

  • 战国时代燕、赵、秦诸国对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经略和管辖

    张久和

    自有明确文献记载以来 ,东胡、林胡、楼烦、匈奴等游牧民族活动于包括今内蒙古在内的我国北方地区 ,燕、赵、秦等国通过战争迫使游牧民族北迁或者将其打败 ,中原诸国进入今内蒙古 ,筑长城 ,置郡 ,对内蒙古部分地区实行管辖。战国时期 ,古代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在内蒙古碰撞交汇 ,历史上的内蒙古地区一直是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交互影响、彼此吸收、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场所

    2002年02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53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论金代黄河之泛滥及其治理

    和希格

    金代黄河多次泛滥 ,成为我国历史上黄河泛滥最为严重的朝代之一。官僚腐败 ,朝廷防水机构松散 ,官吏不负责任 ,治水决策失误 ,缺乏长远的治水规划 ,没有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防洪措施等 ,使金代黄河接连多次的泛滥成灾 ,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从而加速了金朝的衰败。

    2002年02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403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大蒙古国时期的诸王与儒士

    赵琦

    大蒙古国时期 (1 2 0 6~ 1 2 71年 ) ,一些蒙古诸王出于统治的需要 ,任用儒士为他们服务。诸王身边有从事文职的汉人必赤、投下官员 ,他们还有意识地征召名士谘访治道 ,召用儒士充当家庭教师教育子弟。儒士与蒙古诸王的接触 ,对蒙古统治阶层了解中原文物制度、改变他们的观念 ,进而促使他们逐步改变对中原的统治方式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2002年02期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忽必烈时期元日关系中高丽王朝的态度

    薛磊

    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 ,高丽国对元日关系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高丽元宗一方面出于中韩长期交往的经验 ,另一方面由于害怕蒙古军队进入高丽及日本“倭寇”入侵便反对元朝与日本交往。而其后的高丽忠烈王面对蒙元的强权政治 ,为了巩固王位、铲除“倭寇”,并争取更多的国家主权 ,却极力迎合元朝发动对日本的战争

    2002年02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9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元代庙学考辨

    申万里

    庙学即是各级儒学 ,元代在儒学教育上继承了两宋以来的庙学合一制度 ,使祭祀与教学相结合的庙学制度更加完备 ,朔望祭祀、讲书是元代各级儒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注重祭祀是元代庙学制度的一个特点。

    2002年02期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937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开原图说》所载“捨剌把拜等十三营”先世的考析

    王雄

    《开原图说》所载《东虏二十二营枝派图考》是研究明代蒙古内哈剌哈五部世系的珍贵资料。但其认为旧传“扌舍剌把拜等十三营枝派”是兀把赛之后有误 ,而将其先世系为察哈尔系魁麻 (卑麻 ) ,反而错了。日本学者和田清曾指出了这一点 ,但未细考。综合明代各种汉文史籍的记载 ,再以清代蒙汉文史书相印证 ,可以确定 ,“扌舍剌把拜等十三营枝派”不是魁麻的后裔 ,而是内哈剌哈虎剌哈赤之子兀把赛的后裔

    2002年02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明朝中后期泰宁卫与朵颜卫关系之探讨

    李艳洁

    泰宁卫和朵颜卫是明朝设立的以蒙古部落为主体的羁靡卫。明中期以后泰宁卫渐趋衰落 ,朵颜卫强盛 ,泰宁卫受朵颜卫控制 ,时间在明正德中期 ,辽东边外地域亦遭其蚕食。泰宁卫革干帖木儿一系以联姻方式附属朵颜卫 ,后融合其中

    2002年02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藏传佛教对17世纪蒙古编年史的影响

    希都日古

    16世纪末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以后 ,其宗教神权思想成为蒙古社会的统治思想 ,对蒙古史书的编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7世纪蒙古编年史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深受黄教影响 ,因而这些蒙古文史书都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2002年02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文学与美国梦

    王芳

    美国文学记录了有着 2 0 0多年历史的美国不同时期的梦想 ,一部美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作家笔下一个个的文学形象代表了各种各样的梦 ,构成了美国文化光怪陆离的色彩 ,从中可以看出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特征

    2002年02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32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古希腊神话:诗学与神学的二元对立

    马晓华

    神话作为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学样式 ,因其创作主体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不自觉的陈述而更具符号特征 ,显示着人类文化现象和精神活动的初始形态。古希腊神话以诗意的栖居阐释着对宇宙本源与形态的哲学感悟和审美认知 ,在古希腊神话的宗教内涵中显示着古希腊人的终极关切

    2002年02期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83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荒诞性背后的严肃性——对尤奈斯库戏剧风格的再认识

    刘成富

    尤奈斯库的戏剧以荒诞的形式和荒诞的内容而著称 ,然而在其荒诞风格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十分严肃的主题。在他的剧本里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变成了抽象的公式或空洞的口号 ,夸张成了他表现荒诞的一个重要手段。他的创作手法不是现实主义胜似现实主义。荒诞的形式与荒诞的内容有机结合是戏剧创作上的一个创举 ,同时也是对我们自身命运进行深刻认识和思考的一种全新表达

    2002年02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55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儒林外史》结构框架的文化反思精神

    王庆华

    《儒林外史》楔子、尾声框定正文 ,建构起整部作品的框架式结构。其中 ,楔子中的王冕、尾声中的市井四奇人分别源于先秦儒家的真儒和魏晋六朝的真名士两种士人人格理想。正文中的士人群体受到楔子、尾声组成的士人理想人格参照系的审视、评价 ,形成肯定性人物与否定性人物褒贬对比的深层结构 ,同时 ,其周围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受到士人理想人格参照系的反思和批判

    2002年02期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55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蒙古语言文学学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宏英

    2002年02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学张力:非常情境的营建

    孙书文

    张力这一概念在 1 93 7年由美国新批评理论家艾伦·退特从物理学领域借用到文学理论后 ,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文论术语。文学张力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优秀的文本往往是汇聚了各个层面文学张力的平衡体 ,意象、意境、角色、叙事等各因素中所蕴含的张力效果共同促成了非常情境的营建。意象、意境、叙事与角色 ,这几个方面的张力往往水乳交融

    2002年02期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88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追求新的民族艺术个性——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思考

    宋生贵

    由于地域的、历史的以及文化传承惯性与观念意识等方面的原因 ,包括民族艺术、民族美学在内的民族文化 ,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 ,往往更容易出现种种文化落差 ,因而便更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究与调适。一个民族的艺术 ,以至整个文化 ,只有它是可增长的 ,才可能是有生命力的 ;民族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必须以美学品质的提高为标志 ,而要真正实现美学品质的提高 ,则必须以内在的文化积累与发展为依托。新的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艺术 ,整体而言 ,它所追求的应该是多重因素促动下的新的民族个性

    2002年02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421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言语行为中俄语动词的指示功能

    李玲君

    任何言语行为中都存在着三种基本指示 ,即任何言语行为都不可能超越时间、空间和言语行为参加者这三个要素。可以做指示词语的词汇手段是很多的 ,例如时间副词、地点副词、人称代词等。除此之外 ,俄语动词陈述式的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形式以及命令式形式也是典型的具有指示作用的词法手段。俄语动词具有时间、地点、人称三种基本指示功能

    2002年02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负迁移

    李成军,李祖明

    研究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时 ,不能只注重外语的特点 ,还应考虑到汉语 (母语 )的负迁移 ,我们不赞成那种希望完全脱离母语而直接“用外语思维“的主张。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承认母语负迁移的客观存在 ,了解母语负迁移的基本机制及产生条件 ,运用认知科学及对比语言理论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

    2002年02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52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民族对音比较法与汉语音韵学研究

    方环海

    在整个 2 0世纪 ,汉语音韵学研究领域内的许多研究者都在自己的研究中创获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 ,其中民族对音比较法就为近代汉语语音研究提供了很有启发的方法论尝试。民族对音比较法在汉语音韵学上具有独特的方法论价值 ,但也存在不足。

    2002年02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及其对策分析

    颉茂华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 ,由于内部、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 ,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我国企业存在着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风险 ,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要树立动态分析观念 ;树立风险价值观念 ;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前评价 ;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指标 ;建立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2002年02期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669 ] |[引用频次:70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成立挂牌仪式

    2002年02期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本分析与政策

    杜凤莲,王福勇

    人力资本是一个不同于人力资源的概念 ,它具有赢利性、创造性、差异性、累积效应、集合效应、溢出效应等特征。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就在于人力资本的存量不同。西部地区要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积聚大量人力资本 ,就必须实行制度创新 ,打破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

    2002年02期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三个代表”与列宁主义的党建思想比较研究论纲

    鲍宏礼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与列宁主义党建思想的产生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 ;“三个代表”思想实践并丰富了列宁主义的党建思想 ;“三个代表”思想同列宁主义的党建思想一样 ,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历史性的伟大作用

    2002年02期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思考

    吕洋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作用。这一理论是我们规划社会发展方向的理论制高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不断丰富和发展主体素质 ,是使社会走向进步和人走向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也是实现最高目标的必经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生命力的体现

    2002年02期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民族改革:少数民族尽快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李秋香

    如何加快我国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 ,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而且是一个严峻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学界围绕该题目已经进行了许多探索并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对策。在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的现状 ,特别是把其放于历史和我国西部大开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世界经济、文化日益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审视后 ,少数民族惟有自觉地推进民族改革 ,才是尽快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而且民族改革应当是彻底的全面改革 ,既包括物质层面 ,又要包括精神文化层面。民族改革在技术操作上应当依靠自治机关的政府推动 ,要注意合法性、合宪性 ,走先试验后推广的道路 ,把改革的力度与民族地区社会的承受度结合起来考虑

    2002年02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析蒙古政教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图门其其格,斯林格

    蒙古的政教关系以 1 989年底开始的“民主改革”为界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从 1 92 1年人民革命胜利以来 ,蒙古的政教关系经历了由相互协作、利用到相互排斥、敌视的几个阶段 ,此后 ,以政压教的关系一直持续到 2 0世纪80年代末期。 1 990年之后 ,随着蒙古国内“民主改革”的发展 ,政府对宗教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政教关系依法得到健康发展。但政教关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是国家如何处理与佛教的传统关系的问题 ;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问题 ;三是如何协调各宗教间的关系问题。随着蒙古国内传统宗教的恢复发展和非传统宗教的壮大 ,政教关系更趋复杂化。

    2002年02期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