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186

  • 关于科尔沁土语的延续副动词

    哈申格日勒

    文章认为科尔沁土语里有延续副动词 ,并从连接功能、意义和句法功能等三方面详细阐述了其应用情况

    2000年S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蒙古语卫拉特方言第一音节短元音声学分析

    哈斯其木格

    本文以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卫拉特方言第一音节短元音进行了声学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 :卫拉特方言第一音节有 [A]、[e]、[i]、[ ]、[ ]、[ ]、[ ]、[y]等八个短元音 ,[A]是半开央元音 ;[e]是舌前半闭元音 ;[i]是舌前闭元音 ;[ ]是舌前半开元音 ;[ ]是舌后中元音 ;[ ]是舌后半闭元音 ;[ ]是舌前半闭元音 ;[y]是舌前闭元音。然后与察哈尔土语、巴林土语的第一音节短元音进行了比较 ,认为 :卫拉特方言前位短元音比察哈尔和巴林土语相对应的元音更靠前 ,后位短元音比察哈尔和巴林土语相对应的元音更靠后 ,开口度上没有大的差距

    2000年S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蒙古语鄂尔多斯土语第一音节短元音声学分析

    查娜

    本文用实验语音学的声学分析法分析了蒙古语鄂尔多斯土语第一音节短元音的声学特征 ,并把测定的结果与察哈尔土语和巴林土语的第一音节短元音作了比较。认为 :鄂尔多斯土语中的 [A]是低中央元音 ;[e]是次高前元音 ;[i]是最高前元音 ;[ ]是次高前元音 ;[ ]是正中后元音 ;[ ]是高中后元音 ;[ ]还有个变体 ,记作 [ - | ] ,是次高后元音 ;[ ]是次高央元音 ;[ ]是最高央元音 ;[ ]是高中前元音 ;[ ]是 [A ]的变体 ,是低中前元音。通过比较还认为 :鄂尔多斯土语的 [e] [ ] [ ]三个元音 ,在舌位前后方面 ,比察哈尔土语和巴林土语相应的元音要靠前许多

    2000年S1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7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蒙古语标准口语的格

    玉荣

    本文介绍了蒙古语标准口语 7个格的形式、读音、用法等特点 ,从而反映出蒙古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别 ,并指出了研究口语的必要性。

    2000年S1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动词态后缀的语音变化

    娜仁高娃

    该文比较分析了满 -通古斯语族语言动词态后缀的发展变化 ,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通过比较分析认为 ,使动态和被动态后缀、互动态和共动态后缀具有同源关系 ,它们分别由其共同早期形式分化发展而来

    2000年S1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元代婚姻法规中的妇女问题再探——兼与徐适端先生商榷

    谭晓琳

    在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作用下 ,元代妇女的婚姻角色定位更显朴朔迷离。中原旧法统、游牧习惯法与方兴未艾的理学思潮此消彼长 ,特有的社会矛盾、时代特点 ,无不对元代妇女的生活、婚姻产生深刻影响 ;但格式化地硬性归纳出一些“规律”与“特征”,却是有悖于历史真实及求是态度的

    2000年S1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55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辽宋和盟状态下的政治对抗

    陶玉坤

    辽宋澶渊议和后 ,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局面 ,但双方在和平中充斥着尖锐的政治对抗。辽的关南争地 ,直接导致了北宋的庆历新政 ;北宋王安石变法 ,使辽人极为敏感 ,试图加以阻遏

    2000年S1期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575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贻谷在绥远城将军任内的编练新军

    李玉伟

    清政府在推行所谓“新政”的过程中 ,编练新军是一项重要内容。贻谷在任绥远城将军期间编练了常备军、续备军 ,后改为陆军 ;创办了新式军事学堂 ;创设了巡警 ;购买了新式枪炮。编练新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00年S1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名利并重与厚利薄名——明清徽商与晋商价值观之我见

    王爱平

    晋、徽两大商帮 ,在价值观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本文仅从名利角度分析比较了二者价值观的不同 ,得出结论徽商名利并重 ,晋商重利轻名。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导致双方的现实行为呈现出不同特色

    2000年S1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47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明代六科制度述略及简评

    尹树国

    六科给事中作为独立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是明代史上一个很独特的现象 ,因而它对明代的官制和历史发展都起了很独特的影响。本文以述略的形式描述了六科在明代的职掌 ,探讨了六科与皇帝、内阁、司礼监、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的关系 ,分析了其所起的作用 ,并最终指出六科制的存在变乱了明代的官制 ,其结果是无根基的权力毁坏了有根基的权力 ,明朝的最终崩溃与此有很大关系

    2000年S1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55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概述清代金丹道教的源流及发展

    赵志

    本文概括地叙述了清代民间秘密教门的一支——金丹道教的源流、形成、演变及其在清代后期的一些主要活动。在具体阐述其演变活动中 ,尽可能地梳理、指明了它与近代某些重要的秘密结社的关系 ,以及它对全国南北各地各种秘密结社的影响

    2000年S1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清代满蒙联姻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王静芳

    本文从清代太祖太宗时期、顺治初年到乾隆中后期、乾隆后期到清末三个阶段的满蒙联姻概况谈起 ,阐述三个时期政治形势的不同 ,清统治者采取满蒙联姻方式有别 ,进而分析不同时期满蒙联姻的不同特点。从中可以看出 ,清代满蒙联姻政策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 ,同清代诸多民族政策一样 ,具有因时制宜的特点

    2000年S1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414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清会典·办理军机处》嘉庆本与光绪本之比较研究

    刘青瑜

    《清会典》是记载清朝政府中央机构的职掌和功能的一部重要政书。清朝共修有六部会典。本文仅就嘉庆本与光绪本中的《办理军机处》做了粗略比较 ,并分析了这两种版本在内容上增删和改动的主要原因

    2000年S1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档案看“三藩之乱”中清廷胜利的原因之一——招抚政策的关键作用

    孟姝芳

    本文试图通过对清代档案“康熙十年至十八年”有关三藩问题的上谕的分析 ,得出清廷迅速平定三藩的原因之一是采取了适时的招抚政策。此政策延续时间长 ,招抚对象典型性强 ,在当时双方处于热战的情况下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王、耿、尚、孙的最终降清 ,瓦解了吴三桂的军心、民心 ,使其在政治上、军事上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从而肯定招抚在平定三藩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000年S1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4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普鲁士的改革道路

    丁平

    近代普鲁士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是通过封建王权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来逐步完成的。这条改革道路在世界近代史上既带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2000年S1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4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培根的科学归纳法述评

    许占君

    在分析、批判亚里士多德演绎方法的基础上 ,弗兰西斯·培根创立了科学归纳法。他的科学归纳法主要依如下四个程序进行 :搜集材料 ;以列表形式分析、整理材料 ;运用排除法排除无关因素 ;最后取得初步收获。培根批判传统逻辑方法的局限性 ,强调观察、实验和归纳在科学发现和人类认识中的作用 ,这在逻辑史、科学史和人类认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把科学归纳法视为科学认识的唯一方法 ,表明他思想中带有形而上学的倾向 ,没有认识到归纳与演绎的辩证统一关系

    2000年S1期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51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与人文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袁海军

    本世纪 50年代以来 ,西方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90年代以来 ,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在知识经济中 ,知识与经济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知识成为生产中的要素 ,知识由潜在的生产力成为直接的生产力。而知识经济也成为与实物经济具有很大区别的新的经济形式。本文通过回顾知识与经济的关系简史 ,指出知识经济是经济与科学知识的关系日益紧密的结果。同时 ,由于经济原则向社会文化诸领域的渗透 ,以非功利性为特征的人文知识受到了冷落 ,人文知识分子遭受了经济与文化上的双重边缘化

    2000年S1期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新兴学科:环境医学伦理学探微

    王秀芬

    2000年S1期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国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研究综述

    吴为

    本文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二者的关系三个角度对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作了综述 ,认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属“形而上”范畴 ,本身难以说清楚 ,但其基本内涵应给予肯定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分裂失衡走向融合平衡的历史过程 ;在中国当务之急是大力弘扬、倡导先天不足、后天缺乏的科学精神 ,同时 ,兼顾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扬弃和提升 ;从总体上看 ,相关研究不能令人满意 ,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000年S1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91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陶谢诗意象比较

    李刚

    考察陶渊明、谢月兆诗 ,多从历史传承、时代变迁以及诗歌审美特质的嬗变入手 ,很少进行细部的艺术观照。本文以意象为切入点 ,比较分析了陶谢诗在意象创设方面的不同 ,进而把握其不同的艺术风格

    2000年S1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试论“马”、“龙”文化及二者关系

    姜德军

    本文从广义文化的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对蒙古民族的代表文化——马文化和汉民族的代表文化——龙文化分别进行论述 ,辅之以语言材料 ,探讨两种文化变迁的历程。同时阐明二者在文化融合中既有交融又有抗争的关系 ,试图揭示民族文化融合的规律

    2000年S1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3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汉语死亡委婉语之文化成因探

    包丽虹

    本文从语言的灵物崇拜、汉民族传统价值观、宗教、丧葬习俗、一定历史时期独特的人文景观等 5个方面入手 ,探讨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力图揭示出汉语死亡委婉语的文化成因

    2000年S1期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018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汉语成语中的流俗词源现象——兼谈对流俗词源的误解

    张军

    流俗词源是一种语言演化现象。其本质是对词的形式和意义的二度约定俗成。它的产生与社会文化环境变化以及人们的因袭心理、联想心理有关。汉语成语中的流俗词源有其独特性

    2000年S1期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41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改革开放以来的汉语流行词语及其文化心态分析

    丁艳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语言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流行词语的发展是当前社会生活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流行词语和一般词语相比 ,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有较多的文化含义。通过对流行词语的分析 ,可以看出当前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的思维方式、观念、心态等的种种嬗变

    2000年S1期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谈古今汉语的动词重叠

    杨麦姣

    动词重叠是古今汉语中共有的语法现象 ,但动词重叠在古今汉语中的表现却同中有异 ,作者认为 ,在重叠格式方面 ,现代汉语包容了古诗词中的格式 ;在语法意义方面 ,二者既有相承 ,又有相对 ,重在相对方面 ;在语法功能方面 ,则现代汉语比古诗词复杂的多

    2000年S1期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48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谈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

    翟淑英

    现代汉语中 ,词的兼类问题很复杂 ,也很重要。本文根据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 ,从五个方面对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进行分析和界定。在确定兼类词可否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和词的活用转化为词的兼类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最后指出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词的用法也总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对一种语言进行分析要以语言事实为根据 ,关注其变化 ,寻找其发展规律

    2000年S1期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489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古代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关照方法论

    王建莉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真切地认识到 ,若要使古代汉语课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在教法上加以改进 ,教师授课时应使语言的价值在相应的文化环境中显示出来 ,使古代汉语教学中语言规律与文化信息相辅相成 ,构成一个主次分明、水乳交融的结构体系 ,这是学生们提高语言能力的一条便捷途径

    2000年S1期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史记》对于人物通讯写作的借鉴意义

    张丽萍

    :作为历史巨著的《史记》同时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典范。人物通讯作为一种新闻文体 ,脱胎于古代的史传文学 ,并且与历史、文学关系密切。文章认为《史记》对于人物通讯写作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它们都遵循从“实录”到典型化原则 ,这是借鉴的基础 ;《史记》以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细节等描写来刻划人物性格 ,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这是借鉴的内容

    2000年S1期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孟称舜《娇红记》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郭迎晖

    明末孟称舜所作戏曲《娇红记》在思想内容、人物塑造及社会意义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文章认为它上承《西厢记》、《牡丹亭》,下启《红楼梦》,而且打破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在主人公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反抗中把悲剧冲突推向高潮

    2000年S1期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58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明代中后期士阶层对生存方式的探索

    白艳玲

    :如何立于世是长期困扰中国古代士阶层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士人性格的矛盾性及社会条件的制约 ,这一问题始终未获解决。于是 ,处在明代中后期社会背景下 ,一部分具有较先进思想的士人开展了追求合理生命形态的探索 ,其中心是对独立人格精神的维护

    2000年S1期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动产买卖中的所有权保留登记制度初探

    梁立新

    我国《合同法》第 134条规定的所有权保留制度 ,实质上是一种担保物权制度 ,由于此制度出卖人的所有权与买受人的占有使用权的权利分化 ,使得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与善意第三人之间的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 ,为了体现效率优先 ,并保护交易安全的实现 ,应系统地规定所有权保留的登记制度。本文试图设计我国未来所有权保留的登记制度的大致框架 ,以供未来立法参考

    2000年S1期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法律思考

    张仰海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所有权主体内涵界定不清、经营权弱化等弊端 ,阻碍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对之加以改革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任务之一。作者认为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 ,国有化、私有化都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户使用的制度。把农地使用权规定为物权性权利 ,用物权的方法 ,调整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为了更好保护农户利益 ,必须弱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也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建立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2000年S1期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消费者运动与近代民事立法的变革

    丁彩霞

    本文从消费者运动的产生原因入手 ,阐述了各国消费者运动的发展及消费者保护法的产生 ,进而指出了消费者运动、消费者立法对近代民事立法的冲击

    2000年S1期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1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旅游合同初探

    刘桂琴

    本文论述了旅游合同的概念、特征以及其性质的认识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指出我国应把旅游合同规定为一种新型的服务合同加以明确规范

    2000年S1期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论监事会在公司关联交易中的监督作用

    百春

    公司不当关联交易不仅侵害了小股东的利益 ,而且侵害相关债权人的利益。笔者认为 ,不当关联交易除了加强立法规范和司法遏制外 ,特别应加强公司中监事及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给予其相应的关联交易批准权 ,保证股东会决议实质上的正义

    2000年S1期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股份公司的内部监督制度

    尚志红

    当前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讨论正在深入 ,然而主要集中在组织机构内部权力的配置上 ,对内部结构之间如何监控的探讨却明显不足。本文从我国公司法有关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内部监控机制概况及特点入手 ,对我国股份公司监督制度中存在的缺陷提出 :健全股东大会运营规则 ;改善董事会的监督职能 ;加强监事会的组织职权

    2000年S1期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完善我国破产原因的立法构想

    柴荣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在分析比较关于破产原因列举主义和概括主义两种体例的基础上 ,进一步吸收借鉴德国破产立法成功经验 ,剖析我国现行破产原因立法的诸多需要检讨之处 ,放弃现行破产法对“不能清偿”所附加的不合理限制 ,主张把“债务超过”和“支付停止”作为清算中法人破产的独立原因 ,适用于所有的商自然人和商法人 ,并在破产程序中适用举证责任倒置

    2000年S1期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WTO与中国律师业

    胡小杰

    加入 W TO以后 ,我国的法律服务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本文从中国即将加入 WTO的背景入手 ,分析了中国律师在外国律师事务所进入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并强调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大于挑战。进而 ,文章指出中国律师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同时 ,要及时制定应对措施 ,以便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2000年S1期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加拿大的法律系统

    白荣梅

    加拿大是北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历史的原因使它形成今天两种法律体系并存的局面 ,即魁北克多采法国法 ,而其余地区均以英国普通法为主。近年来 ,随着美国的强盛及其在法律理智上的领导地位 ,加拿大的法律体系又受到美国法律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上述方面的叙述 ,说明加拿大是两种法律制度混合并存的国家

    2000年S1期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41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自然人和法人的区别立法

    戴燕

    :民事主体立法能够反映一个社会法律的价值取向。民事主体从单纯的自然人独掌天下到自然人与法人分庭抗礼 ,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和哲学根源。民事主体在现代的发展趋势是由 2 0世纪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民法理念决定的。在我国民事主体的立法模式选择上 ,应遵从对自然人和法人保护的等重

    2000年S1期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错案追究制度的运作制约

    程延军

    错案追究制度是司法改革中为消除司法腐败 ,实现司法公正而推行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是 ,错案追究制度在运行中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这一制度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制约 :(一 )“错案”自身概念的模糊不清 ;(二 )违背了二审终审制 ;(三 )法律规定方面的制约 ;(四 )主体界定的制约。从而导致此制度形同虚设 ,作用甚微

    2000年S1期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37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论对造假上市公司的防范与监管

    马建霞

    《证券法》对证券上市、《公司法》对上市公司等内容均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但包装上市 ,甚至造假上市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却屡见不鲜。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认为问题根源在于证券发行体制存有问题、中介机构不能依法提供服务。现行法律因存有缺陷 ,无法对此进行有效防范与监管。因而作者提出如下司法建议 :尽快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证券发行监管体制、要强化证券自律监管机构的建设 ,最后 ,尽快建立证券欺诈的民事责任

    2000年S1期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传媒监督——实现司法独立的重要途径

    马学峰

    在我国 ,传媒监督的地位近几年被提升为“治疗司法腐败的灵丹妙药”,其积极作用被过于夸大 ,而消极作用又有意无意地被忽视 ,这扭曲了传媒监督与司法独立的正常关系 ,不利于真正发挥传媒监督对实现司法独立的重要作用。文章提出了 :只有正确理顺传媒监督与司法独立二者的关系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传媒监督的作用 ,才能有助于司法独立 ,最终达到消除腐败的目的的观点 ,并对二者关系进行相关体制的设计

    2000年S1期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Shakespeare Inherits and Further DevelopsAristotle's Tragic Theor

    李德娟

    本文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探讨了莎士比亚悲剧创作对亚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从悲剧的主要根源、悲剧人物和悲剧效果三方面对莎士比亚的若干悲剧进行分析 ,试在阐明莎氏的悲剧观。尽管同亚氏一样 ,莎士比亚同样重视剧中人物行为的发展与刻画 ,但他的作品更体现出人物性格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 ;就人物而言 ,莎剧中主人公一般都是善良并有许多优点的 ,但不同于亚氏 ,莎士比亚的确承认这类主人公 ,如麦克白等 ,亚里士多德显然是把他们排除在悲剧之外的 ;在莎氏的笔下 ,亚里士多德“悲剧必须能引起怜悯与恐惧”的理论表现得淋漓尽致

    2000年S1期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Shakespeare's Four Principal Tragedies

    张庆华

    本文分别从悲剧人物、悲剧结构、悲剧主题三方面探讨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引起悲剧情感的缘由。首先 ,主人公身居高位 ,才能卓越 ,其惨遭厄运的很重要原因是个人性格倾向 ;其次 ,低调开场 ,悲剧结局 ,内心斗争描写等结构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悲剧效果 ;最后 ,人类社会中善恶相争 ,进而造成个人的悲剧存在 ,是莎剧体现的悲剧思想之一。

    2000年S1期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Understanding the Existentialist CharacteristicsOn Invisible Man,The Assistantand Seize the Day

    田丽娟

    本文以《看不见的人》、《伙计》及《只争朝夕》为例 ,旨在介绍存在主义的几个特点 ,即荒谬性 ,与社会的格格不入 ,与其他人的格格不入 ,强调个性 ,限定的自由以及自我人格的分裂

    2000年S1期 160-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4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odern American Society—— An Absurd World Behind Catch- 22

    吴泽庆

    本文分别对约瑟夫·海勒的两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出了毛病》的主人公约塞连和鲍勃·斯洛柯姆进行了分析 ,两人都生活在一个相互猜疑的社会里 ,他们无法摆脱社会对他们的控制。“军规”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和集中 ,象征着冥冥中统治世界的力量 ;“某种毛病”的无处不在也反映了人们思想上的危机感 ,展示了充满愤怒和辛辣讽刺的“和平”美国景象 ,从而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病态的现代美国社会

    2000年S1期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51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Holden Caufield,Another Huck FinnType of Hero in American Literatur

    赛汉

    霍顿·芬菲尔德被人们认为是美国文学中又一哈克·贝里·芬似的人物。本文通过对两人家庭及历史背景 ,对生活及社会的态度等方面的对比 ,旨在验证这一观点

    2000年S1期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Translating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

    李海燕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 :“翻译即译意 (Translating m eans translating m eaning)。”就实质而言 ,翻译即译意。就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翻译分理解与表达两个步骤。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表达直接决定译文的成败与优劣 ,两者缺一不可

    2000年S1期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47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Literal Translation of ReligiousWritings in Ancient Times

    王松涛

    本文对古代中国佛经翻译中和古代《圣经》翻译中的直译现象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对比。直译现象在欧洲的《圣经》翻译中被广泛使用 ,而在中国佛经翻译中却运用十分有限 ,其原因是 :古代《圣经》翻译大多是在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之间进行 ,这些语言有很多共同特征 ;而中国的佛经翻译多数是由梵语或波斯语译为汉语 ,两种语言是分属不同的语系 ,直译很难大量使用

    2000年S1期 17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翻译的标准“信”

    张秀英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的标准问题 ,并建议以“信”作为翻译的唯一标准。作者通过阐释“信”的内涵 ,分析了译界一些争论的焦点 ,阐明以“信”为标准的原因。最后探讨了如何以“信”为标准进行翻译实践活动

    2000年S1期 17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On Translation of Titles and Terms in Chinese Classics

    姜伊敏,范晓彬

    本文收集了中国古代典籍的书名及主要术语的英译名称 ,并根据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将其归纳为三种译法 :1拼音法 ;2直译法 ;3意译法。在对不同译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 ,总结并提出了中国古代典籍的书名及术语英译时应遵循“准确”、“通畅”、“简洁”的标准

    2000年S1期 18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39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Concepts of Government inAncient Greece and China

    郭永清

    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公元前 5世纪希腊雅典的基本政治制度及其运行 ,说明了古希腊雅典是如何实现其“民主”治国理论的。同时 ,回顾了中国孔子的治国理想提出的社会背景——周朝的政治状况 ,阐述了孔子的治国观念——“仁政”思想。最后对西方这两种治国观念进行了比较

    2000年S1期 190-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英语短语动词小议

    段满福

    英语短语动词运用极其广泛 ,但词义丰富 ,很难掌握。本文分析了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短语动词过程中出现理解问题的原因 ,即人们很容易对构成简单的短语动词“望文生义”,短语动词有许多引申义 ,以及构成短语动词的介 (副 )词的多义性。最后 ,文章谈了三个准确理解短语动词词义的相关之点

    2000年S1期 19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探索 比较 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选择

    郭晓丽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文概要地从我国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主要经济形式的理论比较 ,以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性反思三方面 ,说明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来自实践的事实依据 ,也有来自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历史依据 ,还有来自对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沉思的理性依据。肯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唯一正确选择

    2000年S1期 19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走出思想的误区——再谈20世纪90年代的两次思想解放

    李娟

    20世纪 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较之 80年代更为彻底 ,新时期党的领导人在结合中国国情和客观分析国际局势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彻底走出了姓“资”姓“社”和姓“公”姓“私”的思想误区 ,为 9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0年S1期 200-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普世正义实现初探

    曹典顺

    本文首先提出了产生普世正义问题的原因 ,然后从个人主义、民族主义、传统思想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普世正义实现的困境。在此基础上 ,根据普世正义实现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原则 ,提出了加速其实现的途径 :一、加速全球性交往的进程 ;二、加速世界各国的经济共同发展 ;三、加强国际事务的协商和对话

    2000年S1期 203-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的改革发展拒绝“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孙孝富

    :马列主义万万不能丢 ,民主社会主义万万不能要。苏东剧变已深刻地证明 ,“民主社会主义”并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人取得改革成功的法宝 ,相反 ,成为某些共产党人走向背叛的捷径 ,充当了把社会主义制度复辟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桥梁”。应当警惕 ,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国也曾有所表现。笔者认为 ,现在的中国走的并不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并提出了中国的改革发展拒绝“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应对策

    2000年S1期 206-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其对策

    张继如

    自卑心理是个体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过低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许多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 ,具有片面性、泛化性、敏感性、掩饰性、封闭性、退缩性和自负性等主要特点。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应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相应对策帮助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以培养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

    2000年S1期 210-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2818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1 ]
  • 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矛盾原因探析

    付锁根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指导 ,对道德知行作了界定 ,建立了道德从知到行的多因互动理论模型 ,从理论分析、社会性因素、大学生个体因素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道德知行矛盾的形成原因

    2000年S1期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6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个性特征

    马建斌

    现代化有其共性特征 ,也有其个性特征 ,中国的现代化既要尊重现代化的共性原则 ,也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 :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要以市场经济作为其基本的经济运行方式 ,共同富裕是中国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2000年S1期 217-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孙晓峰

    改革开放以来 ,中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 ,这一差距的扩大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本文主要从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各项发展指标的对比中 ,探寻这种差距的根源 ,指出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滞后 ,是该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并对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2000年S1期 22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人的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兼论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李玉娟

    人们对社会发展观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发展再到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当代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具体表现为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同时完成的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最核心的目标和产物。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实现 ,应根据本国的实际 ,探寻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方案

    2000年S1期 226-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现代市场经济与混合所有制

    贾利军

    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运行的混合经济。这种经济的产权基础是混合所有制。本文通过分析两者的内在关系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 ,指出当前所有制改革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层次 ,都应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混合所有制经济

    2000年S1期 230-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试析邓小平“走自己的路”的思想

    吴海山

    实事求是 ,走自己的路 ,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和内在主线 ,又是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特色。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和提倡实事求是 ,走自己的路。他指出 ,革命和建设事业都要走自己的路 ,这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走自己的路 ,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又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走自己的路 ,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走自己的路 ,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

    2000年S1期 234-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小平系统辩证法思想探析

    王华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系统内部诸要素及系统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在邓小平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系统思想 ,邓小平正是运用系统辩证法理论观察世界 ,解决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一系列问题。深入分析、研究邓小平的系统辩证法思想 ,对于我们全面把握邓小平理论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0年S1期 238-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所有制领域的新发展

    张睿蕾

    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源于改革开放使得生产关系更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要求 ,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领域最重要的因素 ,其结构及实现形式合理与否对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 ,顺应时代潮流 ,我国在所有制领域取得了许多新成果 ,同时也实现了许多重大新突破

    2000年S1期 242-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通货紧缩及宏观经济对策的配合使用

    杨伟民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已出现通货紧缩的形势。治理通货紧缩 ,必须采取各项政策措施来扩大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自 1997年以来 ,国家运用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启动经济。尽管货币政策的力度很大 ,但市场并未积极回应。本文试图依据“理性预期”和“持久收入理论”,重新构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克服制约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信贷配给”和“结构性矛盾”,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来配合逐渐扩张的财政政策

    2000年S1期 245-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分析

    郭利华

    加强国债市场流动性建设 ,对于拓展国债增发空间 ,降低金融风险 ,促进国债市场利率市场化进程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国债市场由于期限结构、券种结构、持有者结构及市场分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流动性较低。本文拟对国债低流动性的具体原因及由此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并提出加快流动性建设的建议

    2000年S1期 248-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探析人民币汇率制度变革轨迹

    张宏艳

    新中国成立以来 ,根据国情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 ,本文通过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变革的轨迹 ,并对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合理性及其内在缺陷进行初探 ,同时为展望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提供一些思路

    2000年S1期 25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国有股上市流通问题

    金桩

    本文在讨论国有股上市流通的必要性及难点的基础上 ,从多方面探讨了国有股上市应遵循的原则以及上市的前提条件 ,并提出了基金法、场外协议转让法、配售法等具体解决方法

    2000年S1期 25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与对策

    刘震民

    本文从入世以后对中国银行业开放程度的客观要求和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现状出发 ,分析了入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认为中国银行业应充分利用入世缓冲期内的宝贵时间 ,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力度 ,构建高效的以央行为主体的金融监管体系 ,拓展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空间 ,加速中国银行的金融国际化进程 ,真正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2000年S1期 257-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浅析

    叶鹏举

    过去的两年中 ,政府为扩大内需 ,启动经济增长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但政策的效果如何 ,理论界对此评价不一。本文运用一个经过修正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这一轮宏观经济政策作了初步的探析 ,认为本轮宏观政策没有取得“一放就活”效果的原因是因为 LM曲线具有“粘滞”效应 ,从而货币政策效果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也影响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

    2000年S1期 260-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发行环保证券合理性的几点思考

    吴晓华

    近年来 ,环保事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但是传统的资金筹措方式和筹集渠道限制了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基于此 ,本文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用证券筹集环保资金将是更有效的途径 ,是公营事业私人参予的有效尝试

    2000年S1期 263-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开征环保税的理论设想

    王宏

    本文用简单的西方税收学原理分析了在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初步设想以及必须配套实施的措施

    2000年S1期 26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