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2

  • 韩柳诗论差异性述论

    高林广

    在唐代诗学理论史上,韩愈、柳宗元都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两人的诗学思想有一些相似、相通之处,然而更多的却是分歧和差异。在诗的功用问题上,韩愈重诗的缘情功能,而柳宗元则首先强调了诗的“导扬讽谕”的一面,同时也不忽视诗“舒泄幽郁”的缘情作用。在诗人的品行修养问题上,韩愈突出强调了诗人的道德修养,柳宗元则认为,诗人要达到“和气”与“正性”的统一,应做到内外相称,文质相符。关于诗歌形式,韩愈追求雄奇豪猛之风,而柳宗元更重“丽则清越”之格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支点”与“幻梦”——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观差异的认识

    张志忠

    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并争论不休。然而应当指出,国内理论界和学术界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对比阐释的,特别是对西方“马克思学”的“对立”和“反对”说作辨驳的却是较少的。为了对这些观点进行辨驳,也为了揭示马克思晚年探索的价值取向,深化对跨越问题的认识,本文就此作了一定的剖析和论证。指出马克思1881年的“支点”说和恩格斯1892年的“幻梦”说的确存有差异,但这些差异是在不同年代、不同条件下由许多具体原因所致的,并不能得出“对立”的结论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科学理论建构中的“硬核”与“保护带”——从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的建立看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李笑春

    科学研究及其理论的建立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及其内在规律性。本文通过对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以及摩尔根的“基因连锁与互换规律”的典型历史资料进行“案例分析”,找出现代遗传学两大理论纲领——“孟德尔纲领”和“摩尔根纲领”的产生和建立的历史缘由及科学必然性,从中得出科学哲学的结论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活动的结构和功能

    张吉维

    :本文以马克思“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活动”观点为指导,论证了人的对象活动的结构是由活动、劳动、操作构成的,对象活动具有对象性功能和涵义功能,说明了正是活动的结构和功能保证了个体的主体性和个性的不断形成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赵东海,于蓝

    本文在肯定恩格斯提出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这一论断的同时,指出不能将它凝固化和绝对化,通过对以往哲学史的考查,说明哲学基本问题随着哲学思想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的现代哲学,其基本问题已经变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52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庄子》自然环境保护思想发微

    陈瑞台

    庄子在道家“法自然”、“为无为”等思想指导下,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反对肆意掠夺毁灭自然,反对把万物区分为有用和无用,反对人类使用高效率的有害技术。尤为可贵的是,他能突破狭隘的功利主义局限,从美学价值出发,强调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65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理解

    郜良

    解放思想应遵循的原则是:要有马列主义指导,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要合乎实际和规律,要真正地解决问题。其主要功能是“突破”旧的传统观念、旧的思维方式和僵化教条的束缚。当然,“破”要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实事求是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层次上的实事求是和思想路线层次上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是发挥精神能动性和注重物质条件制约性的关系,是大胆和严谨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环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归宿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原子弹原因的论争

    高芳英

    美国对日使用原子弹影响了美国战后的对外政策,因此美国史学界长期重视探讨使用原子弹的原因,形成了三派:正统主义派、现实主义派、修正主义派。本文论述了美国史学家的观点,并分析了使用原子弹决定的形成情况。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5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阴山达怛史迹钩沉

    张久和

    本文对室韦向阴山地区的迁徙和唐五代辽金时期阴山达怛的历史活动作了考察。认为,8世纪下半叶开始,阴山北部一线陆续迁来了室韦部落。从阴山室韦到阴山达怛,只是名称的更换,所指部落是大致相同的。唐末五代,阴山达怛在唐镇压庞勋、黄巢义军,后唐灭后梁等历史事件中,起了重要作用。辽金西夏时期,阴山达怛助辽抗金、助金平叛,与辽、金、西夏均有程度不同的交往,成为阴山地区较为活跃的一支势力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辽宋对峙中的使节往还

    陶玉坤

    辽宋自澶渊议和后,双方使节不绝于途。本文论述了辽宋互派使节的起源、出使及接伴仪式,以及互派使节对当时社会的重大影响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662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内蒙古农业合作化中的民族联合社

    裴小燕

    民族联合社是解决多民族农业区合作化问题一种创造性的组织形式。内蒙古农业合作化中的民族联合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本文从4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认为:一、民族联合社的产生蕴含着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现实需求和民族团结的深厚基础。二、民族联合社包含了广泛的民族成份,体现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内在凝聚力。三、符合实际特点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民族联合社的健康发展。四、作为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一个缩影,民族联合社有着超越其自身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当代蒙古族小说中的自然风景描写

    黄薇

    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不仅是蒙古族民间文学的传统,也是当代蒙古族小说的一个主要特征,并被文学批评看作是民族特点的一个标识。但纵观当代50年的小说创作,自然风景在作品中的地位、作用、意义却是不同的,始终变化不居。这个变化大致可以描述为:民族特点的标志——人情的分享者——情感表达的一种间接方式——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作为民族的象征。它表明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从单纯的民族,地域特点的意义和作用,逐渐成为作家精神领域的一部分,而实际的表明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文学观念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论新时期充分行使自治机关人事管理自治权

    苏利娅

    本文着重阐述了新时期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充分行使人事管理自治权的紧迫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分析论证了人事管理自治权的落实既要从建设高素质民族干部、人才、职工队伍这一大处着眼,又要从大力发展民族教育,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科技、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大胆采取各种特殊、优待、鼓励措施,加快民族干部、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使用等实处着手;同时强调,自治机关充分行使人事管理自治权,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科学管理、团结合作等主要原则,不断改善人才环境,真正学会依法来稳定和建设高素质的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并以此来带动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晚清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历史分期的一点看法

    鲁歌,张小慰

    本文为中国文学史近、现、当代分期讨论中的一家之言。提出,以五四运动为界限,把前此的文学(通常所称的近代文学)归属于古典文学,称之为晚清文学;将五四以后的文学(即现、当代文学)则应统称为新文学或现代文学,是符合文学发展实际的。而晚清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诗歌模式及建构漫论

    班澜

    本文从结构的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节性出发,探讨了诗歌模式作为普遍结构对诗歌体式的成熟与革新所具有的建构意义。并从基本认知模式抉出“赋、比、兴”的母结构属性,以确立诗歌结构模式构成的基础。进而对诗歌的逻辑结构与非逻辑结构的一些具体模式加以分析,以昭示诗歌模式在诗歌建构中的可操作性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圣叹小说创作心理论初探

    齐鲁青

    金圣叹的小说批评,体系系统而完备,美学内涵丰富而深刻,尤为可贵的是对小说家的创作心理进行了全面地理论探讨。文章认为金圣叹的小说是小说家心智的创造物,“因文生事”之“生”即为创造之意,“文”是小说家追求的美学目标。金圣叹从小说家的智能结构、认知结构以及临文动心的心理状态等诸方面,论述了小说家的创作心理,阐发了可贵的理论见解,具有深刻的理论创新性,实为我国小说理论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言意之辨——从哲学到文学的多层面考察

    郎宝如

    中国诗论中的“言意之辩”历来分为两种对立的观点。文章认为,言意之辨源于哲学上言能否明道的问题,老庄与孔孟对此问题的看法所以相悖,乃是由于其道论属于不同的层面。基于同样的原因,魏晋玄学内部对此也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认识。魏晋时期,在文学理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言尽意论。文学史上第一流的大作家都认为言可尽意,故他们创作的主体风格是沉著痛快。唯“神韵派”持言不尽意之说,故推崇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追求言外之意、文外之旨。但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并不很大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