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音德力根
往流(翁牛特)是成吉思汗四个弟弟──元东道诸王后裔领民领地的总称,意思是“王属”。往流诸部又称“阿巴噶”(叔父)。16世纪中叶,居住在兴安岭山阴的往流-阿巴噶部落,被称为“阿鲁蒙古”。往流诸部一共有四个万户。哈撒儿后王统治的好儿趁万户,别里古台后王所统治的也可万户,哈赤温后王统治下的察罕万户,斡赤斤后王统治的山阳万户(兀者万户)。一直到15世纪末这个四万户的统治都保留着元代封号:齐王(西王)、广宁王(黄苓王)、济南王(郑王)、辽王(刘王)。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下载次数:1053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齐木德道尔吉
1634年林丹汗去世后,以外喀尔喀左翼车臣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同后金王朝建立了友好关系。1640年以后,喀尔喀部同卫拉特部在《蒙古──卫拉特法典》精神鼓舞下,联合一致地对抗清朝,使喀尔喀与清朝的关系趋于恶化。喀尔喀车臣汗策动苏尼特腾机思叛清,额尔克楚虎尔等虏掠巴林人畜,左翼二汗联兵抗击清军,右翼俄木布额尔德尼等抢掠归化城土默特部落。清廷针对喀尔喀部的新动向,派兵镇压了苏尼特叛乱,击败了喀尔喀联军,并采取恩威并施,拉拢分化的措施,最终迫使喀尔喀服罪认输,使其恢复九白年贡,并且初次定立喀尔喀八扎萨克,为其在喀尔喀推行盟旗制度,彻底收服喀尔喀奠定了基础。本文利用满蒙文原始档案材料,结合其它有关史料,对1640年以后十多年期间的清朝与喀尔喀的关系作了论述。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984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张久和
文章根据古突厥文碑铭和多种汉文史籍的记载,考证了唐五代宋辽时期九姓达怛的史实和相关问题。认为:8世纪上半叶,九姓达怛已成为漠北地区颇有实力的一支力量,与突厥、回纥等有和战关系。回纥汗国之后,九姓达怛占据漠北鄂尔浑河地区,逐步发展起来。五代以后,九姓达怛与后唐、契丹-辽和北宋等均有往来,尤其是对辽时附时叛。辽则置阻卜(达怛)诸部节度使加强对阻卜的统治。文章还就中外史学界对九姓达怛的来源,王延德所记“九族达靼”的族属、地域等观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下载次数:39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孟楠
13世纪以前的克烈王国是漠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势力,王汗统治时期,克烈王国达到了鼎盛阶段。但也正是王汗在位时期,他却曾两次失去了汗位。本文对王汗两次丢失汗位的原因、过程和时间等问题作了考证。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瞿大风
在成吉思汗征服金朝的过程中,哲别攻取东京(今辽宁辽阳市)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军事行动。本文运用蒙元基本史料分析、考证了哲别攻取东京所发生的时间,进而对其所展开的历史背景作出阐述。最后,探讨了这次军事行动对于蒙古征服辽东、东北地区,乃至整个金朝的重大影响。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庆格勒图
内蒙古西部的原绥远地区在历史上曾深受鸦片烟毒的危害。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在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向中国不断扩张和深入的过程中,鸦片也随之进入绥远地区。在以后的100多年间,由于旧中国政治上的黑暗和反动统治阶级的腐败,致使鸦片烟毒日趋泛滥。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成为该地区长期陷于贫困落后的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绥远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禁烟禁毒斗争。仅仅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就彻底消除了延续100多年的种植、贩卖和吸食鸦片烟毒的活动,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279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乌其拉图
本文以古汉语中古拟音做为语音基础,主要以《蒙古秘史》为参照,对部分匈奴语单词、词组、短语和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秘史》语言在语音、语义和语法现象方面与汉文史籍中记载的匈奴语十分近似。所以,匈奴语属蒙古语族的可能性相当大。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周建奇
本文在过去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辽、金、元史中的“捺钵”、“”、“蒙古”三词的音、义和来源作了进一步探索。认为,“捺钵”的契丹语原词构拟为“涅葛阿钵”,涵义为“行在”;“”字与汉语的“组”字形、音都相近,似仍以读“组”为佳;“蒙古”一词在语言上与突厥语表示“角”之词“等相当,而词的含义也与“角”有关。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白俊瑞,李波
文章通过分析契丹语的捺钵与辽代狩猎活动的关系,认为捺钵最初的含义为“打猎,围猎”,后随着契丹族的发展壮大,捺钵的含义不断扩大,直至指制度化了的狩猎活动和辽君主围猎时的行营及狩猎季节里举行的与狩猎无关的一切活动。文中上实例揭示了阿尔泰语系诸语言间存在着的词首对应关系,从而指出契丹语的“捺钵”nabo与蒙古语、满-通语族的aba,突厥语族的av具有对应关系。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刘凤翥
从契丹文推测汉语“爷”的来源刘凤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关键词:契丹文,大字,小字,汉语,爷,来源根据学界近年对契丹文字的最新解读成果,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都有“年”和“父”两个意思。这是由于在契丹语中“年”和“父”同音而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都是表...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43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那顺乌日图,确精扎布
蒙古文国际标准编码的制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一方面关系到ISO/IEC10646这样的国际标准所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定,另一方面也要体现蒙古文等五种文字的各种特点与规律,制定适合这些文字规律特点的各种规则。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蒙古文国际标准编码的显现规则、“控制符”使用规则和几个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金海
蒙古史诗的发展,可分为远古或传统史诗和变异史诗两个阶段。在民族史诗传统的基础上,受封建意识、黄教思想,中原农耕文化艺术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异史诗在思想内容方面与远古或传统史诗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文章从婚姻主题的变异、征战主题的分化、君臣观念的萌发以及序诗中的宗教色彩、英雄从天而降投胎于人间和对坐骑、武器、布陈、法术的使用的特殊描绘等方面进行了论析。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贺其叶勒图
蒙古民族保护利用大自然的传统生态环境意识的形成是由游牧经济的特殊生产力构成所决定。游牧经济是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存在决定了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在生态经济与生态意识的关系上,一方面游牧这一生态经济的存在决定了传统生态环境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传统生态环境意识又反作用于生态经济,以此推动游牧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603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张吉维
文章以马克思“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观点为指导,提出“活动范畴是人的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观点,认为人及其生活的对象世界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研究人就是研究人的活动。论证了活动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人通过意义建构自己的活动,个体的个性存在和主体性存在是在活动的建构中形成的。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周海春,袁海军
本文立足于《道德经》及中国哲学的固有精神,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道与一、二、三、万物之间的关系,澄清了在这一问题理解上的种种混乱。并从道与一、二、三、万物之间的关系出发,说明了万物皆道,道是物质及道是虚无、绝对精神、上帝、自然神等等观点的局限性;得出了道是常道与非常道,潜在与显在,共时性与历时性格统一的结论。并指出,只有站在生活实践的立场上,才能领会“道”的全面含义。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46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江伟钰,陈方林
荒漠化是困扰整个人类的大问题,中国是受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中国防治荒漠化的主要任务是:防治荒漠化、开发沙地。最大限度地挖掘沙地利用潜力,扩大耕地面积。同时,实施生态富民工程,把沙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加快沙区人民脱贫致富步伐。文章提出,防治荒漠化的法律对策主要包括: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全民忧患意识,种草种树,保护森林、草原和土地资源;严格执行《草原法》,防治荒漠蔓延;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建立专项基金,奖励发明创造;健全规章制度,发展多种经济。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宝音德力根
往流(翁牛特)是成吉思汗四个弟弟──元东道诸王后裔领民领地的总称,意思是“王属”。往流诸部又称“阿巴噶”(叔父)。16世纪中叶,居住在兴安岭山阴的往流-阿巴噶部落,被称为“阿鲁蒙古”。往流诸部一共有四个万户。哈撒儿后王统治的好儿趁万户,别里古台后王所统治的也可万户,哈赤温后王统治下的察罕万户,斡赤斤后王统治的山阳万户(兀者万户)。一直到15世纪末这个四万户的统治都保留着元代封号:齐王(西王)、广宁王(黄苓王)、济南王(郑王)、辽王(刘王)。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下载次数:1053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齐木德道尔吉
1634年林丹汗去世后,以外喀尔喀左翼车臣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同后金王朝建立了友好关系。1640年以后,喀尔喀部同卫拉特部在《蒙古──卫拉特法典》精神鼓舞下,联合一致地对抗清朝,使喀尔喀与清朝的关系趋于恶化。喀尔喀车臣汗策动苏尼特腾机思叛清,额尔克楚虎尔等虏掠巴林人畜,左翼二汗联兵抗击清军,右翼俄木布额尔德尼等抢掠归化城土默特部落。清廷针对喀尔喀部的新动向,派兵镇压了苏尼特叛乱,击败了喀尔喀联军,并采取恩威并施,拉拢分化的措施,最终迫使喀尔喀服罪认输,使其恢复九白年贡,并且初次定立喀尔喀八扎萨克,为其在喀尔喀推行盟旗制度,彻底收服喀尔喀奠定了基础。本文利用满蒙文原始档案材料,结合其它有关史料,对1640年以后十多年期间的清朝与喀尔喀的关系作了论述。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984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张久和
文章根据古突厥文碑铭和多种汉文史籍的记载,考证了唐五代宋辽时期九姓达怛的史实和相关问题。认为:8世纪上半叶,九姓达怛已成为漠北地区颇有实力的一支力量,与突厥、回纥等有和战关系。回纥汗国之后,九姓达怛占据漠北鄂尔浑河地区,逐步发展起来。五代以后,九姓达怛与后唐、契丹-辽和北宋等均有往来,尤其是对辽时附时叛。辽则置阻卜(达怛)诸部节度使加强对阻卜的统治。文章还就中外史学界对九姓达怛的来源,王延德所记“九族达靼”的族属、地域等观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下载次数:39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孟楠
13世纪以前的克烈王国是漠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势力,王汗统治时期,克烈王国达到了鼎盛阶段。但也正是王汗在位时期,他却曾两次失去了汗位。本文对王汗两次丢失汗位的原因、过程和时间等问题作了考证。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瞿大风
在成吉思汗征服金朝的过程中,哲别攻取东京(今辽宁辽阳市)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军事行动。本文运用蒙元基本史料分析、考证了哲别攻取东京所发生的时间,进而对其所展开的历史背景作出阐述。最后,探讨了这次军事行动对于蒙古征服辽东、东北地区,乃至整个金朝的重大影响。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庆格勒图
内蒙古西部的原绥远地区在历史上曾深受鸦片烟毒的危害。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在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向中国不断扩张和深入的过程中,鸦片也随之进入绥远地区。在以后的100多年间,由于旧中国政治上的黑暗和反动统治阶级的腐败,致使鸦片烟毒日趋泛滥。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成为该地区长期陷于贫困落后的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绥远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禁烟禁毒斗争。仅仅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就彻底消除了延续100多年的种植、贩卖和吸食鸦片烟毒的活动,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279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乌其拉图
本文以古汉语中古拟音做为语音基础,主要以《蒙古秘史》为参照,对部分匈奴语单词、词组、短语和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秘史》语言在语音、语义和语法现象方面与汉文史籍中记载的匈奴语十分近似。所以,匈奴语属蒙古语族的可能性相当大。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周建奇
本文在过去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辽、金、元史中的“捺钵”、“”、“蒙古”三词的音、义和来源作了进一步探索。认为,“捺钵”的契丹语原词构拟为“涅葛阿钵”,涵义为“行在”;“”字与汉语的“组”字形、音都相近,似仍以读“组”为佳;“蒙古”一词在语言上与突厥语表示“角”之词“等相当,而词的含义也与“角”有关。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白俊瑞,李波
文章通过分析契丹语的捺钵与辽代狩猎活动的关系,认为捺钵最初的含义为“打猎,围猎”,后随着契丹族的发展壮大,捺钵的含义不断扩大,直至指制度化了的狩猎活动和辽君主围猎时的行营及狩猎季节里举行的与狩猎无关的一切活动。文中上实例揭示了阿尔泰语系诸语言间存在着的词首对应关系,从而指出契丹语的“捺钵”nabo与蒙古语、满-通语族的aba,突厥语族的av具有对应关系。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刘凤翥
从契丹文推测汉语“爷”的来源刘凤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关键词:契丹文,大字,小字,汉语,爷,来源根据学界近年对契丹文字的最新解读成果,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都有“年”和“父”两个意思。这是由于在契丹语中“年”和“父”同音而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都是表...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43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那顺乌日图,确精扎布
蒙古文国际标准编码的制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一方面关系到ISO/IEC10646这样的国际标准所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定,另一方面也要体现蒙古文等五种文字的各种特点与规律,制定适合这些文字规律特点的各种规则。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蒙古文国际标准编码的显现规则、“控制符”使用规则和几个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金海
蒙古史诗的发展,可分为远古或传统史诗和变异史诗两个阶段。在民族史诗传统的基础上,受封建意识、黄教思想,中原农耕文化艺术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异史诗在思想内容方面与远古或传统史诗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文章从婚姻主题的变异、征战主题的分化、君臣观念的萌发以及序诗中的宗教色彩、英雄从天而降投胎于人间和对坐骑、武器、布陈、法术的使用的特殊描绘等方面进行了论析。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贺其叶勒图
蒙古民族保护利用大自然的传统生态环境意识的形成是由游牧经济的特殊生产力构成所决定。游牧经济是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存在决定了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在生态经济与生态意识的关系上,一方面游牧这一生态经济的存在决定了传统生态环境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传统生态环境意识又反作用于生态经济,以此推动游牧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603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张吉维
文章以马克思“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观点为指导,提出“活动范畴是人的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观点,认为人及其生活的对象世界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研究人就是研究人的活动。论证了活动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人通过意义建构自己的活动,个体的个性存在和主体性存在是在活动的建构中形成的。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周海春,袁海军
本文立足于《道德经》及中国哲学的固有精神,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道与一、二、三、万物之间的关系,澄清了在这一问题理解上的种种混乱。并从道与一、二、三、万物之间的关系出发,说明了万物皆道,道是物质及道是虚无、绝对精神、上帝、自然神等等观点的局限性;得出了道是常道与非常道,潜在与显在,共时性与历时性格统一的结论。并指出,只有站在生活实践的立场上,才能领会“道”的全面含义。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46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江伟钰,陈方林
荒漠化是困扰整个人类的大问题,中国是受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中国防治荒漠化的主要任务是:防治荒漠化、开发沙地。最大限度地挖掘沙地利用潜力,扩大耕地面积。同时,实施生态富民工程,把沙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加快沙区人民脱贫致富步伐。文章提出,防治荒漠化的法律对策主要包括: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全民忧患意识,种草种树,保护森林、草原和土地资源;严格执行《草原法》,防治荒漠蔓延;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建立专项基金,奖励发明创造;健全规章制度,发展多种经济。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