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8

  • 寻找五四文学的历史位置

    张国栋;

    本文将五四文学放在世界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20世纪30到60年代的文学、新时期文学的多维框架中,做宏观审视,从而寻找它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位置。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从开放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中外文学“里迎外合”的产钧。五四文学分娩了30到60年代的革命文学,联结它们的脐带,是文学的功利功能。新时期文学是五四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文学的既定向发展,同时又积淀着革命文学30多年单向独进中积累的精华,形成以革命英雄主义文学为主轴的特色。它们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中,中国文学的最佳选择。

    1991年02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儒家思想与山水文学

    郎宝如;

    本文首先对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表述进行了辩析,认为它不是强调仁者与知者在欣赏山水时的不同选择,而主要是强调审美主体的主导作用,然后从比德意识,善善恶恶意识,爱国爱民的忧患童识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山水文学的积极影响。最后,又将儒家山水观与佛道二家山水观加以比较,认为儒家强调主体意识,而佛道二家财强调本体意识,因而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山水文学,在艺术境界上,往往表现为有我之境,而佛道二家的山水文学则往往表现为无我之境。在价值取向上,儒家以为国谋为追求的最高境界,而佛道二家则是为身谋的。

    1991年02期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下载次数:38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千古文人的伯乐梦——马文学与马文化的美学、人类学内蕴

    王立;

    本文运用美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多种方法,尝试梳理剖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马意象的文化源流,深层涵义与审美效应。先秦时士阶层渴求知遇的失意与自尊每每托马而发;魏晋至唐马文学洋溢并催奋着爱国志士功业之忱;而代有不绝的骐骥之叹在元代达到高潮。马文化丛又是胡汉文化融合的产物,其物质功用影响到意识上的尊崇神化与人格化,其还别致地反映了雅俗文化层次的分合。马文学的文化内蕴可概括为哲理性、伦理性、文化濡化性与审美性。其昂奋向上的力量应当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1991年02期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下载次数:80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耶律楚材道教观剖析

    王月珽;

    关于耶律楚材的道教观,中外学术界向少专文研究。耶律楚材作为一位杰出的契丹族士人宗儒而重禅,其道教观却颇为复杂。本文在回顾道教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以所论对象的亲笔著述为主要依据,从尊道、非道、斥道三个方面剖析其道教观,并从文化沿革、社会背景、政治原因等深层次上作了探讨。从中,可以加深对封建时代士人的思想人格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演变的认识,以及对中华民族历史凝聚力的认识。

    1991年02期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人与自然:生态、科技、社会和文化

    <正>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有四个相互关联的因子起重要作用,它们就是生态、科技、社会和文化。生态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效应和尺度之一,300万年来,人类由极其弱小的物种进化而居万物之首。其对自然的影响也由小变大,进化的自组织演化出的能进行创造性符号思维的大脑和高度适应环境的“泛化”特征。现在已几乎找不到无人参与的进化生态系统,作为自由物种的人类,要对整个自然界的演化负责,要破除人类自我中心主义。

    1991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契丹族的人种类型及其相关问题

    朱泓;

    一些外国学者在契丹人种方面,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引以为据的不过是少数契丹文词汇。本文综合豪欠营、山咀子两处辽代契丹族墓地出土颅骨的人种学分折结果,认为辽代契丹族的人种类型基本上可以归入西伯利亚(北亚)蒙古人种,但是也有某些混杂的种族因素。文中对考古资料的定量分析表明,辽代契丹族与汉代鲜卑族在基本体质特征上有某种接近的趋向。笔者分析了有关人类学资料,表明契丹族源于鲜卑、匈奴血统,而非当地的土著祖先。

    1991年02期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51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辽代翰林院探讨

    何天明;

    在辽史研究中,官制是薄弱环节,由于辽代官制具有北、南“双轨”的特点,许多问题更易混淆。南面官系统,资料零散、残(?),国内外研究者涉足甚少,而且大多以“虚设”否定南面官系统的地位。本文从辽代翰林院的设置、演变、职掌诸方面尽可能予以系统,全面的探讨,并在某些方面与唐代翰林职官做了必要的比较。笔者肯定了辽代南面官系统翰林院的地位和作用。

    1991年02期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从“古列延”、“阿寅勒”到“双层经营”——论蒙古族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沈斌华;

    本文将蒙古族畜牧业经济史上各种生产经营方式与现实的“双层经营”联系起来加以研究,论述蒙古族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充分肯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牧区经济改革中所实行的以牧民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草原畜牧业最佳的经营模式。对于这一经营体制如何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作者强调,一定要使牧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偏废任何一面,都是一种非优化组合。

    1991年02期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明代蒙古中晚期的经济

    曹永年;

    本文按畜牧业、狩猎、捕渔、采集业、手工业(包括家庭手工业的畜产品加工、木制品、专业手工业的铁加工、土木建筑等)、农业,交换等五个方面,全面系统论述明代中晚期的蒙古经济,不少重要史料是第一次引用。

    1991年02期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476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的农业合作制理论

    张志忠;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制理论,认为这一理论是以改造小农经济、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为政治导向的,这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单一经济要求为导向的合作社运动根本不同。“经济的道路”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制的方法论原则,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制的本质要求,成为社会主义农业合作运动的指导思想。合作化不等于集体化,区别二者有助于再现和发展马列主义农业合作制思想及探索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新形式。

    1991年02期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唯物主义方法:一个基本的哲学方法和科学方法

    李长域;

    针对新大林关于唯物主义是理论或世界观、辩证法是方法的说法,本文论证道:唯物主义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唯物主义方法既是哲学方法,又是研究具体科学的科学方法。文章进而探讨了作为科学方法的唯物主义方法在运用于自然科学领域时,主要包括的3方面内容和基本原则,及其各种具体方法。本文还从4个方面论述了唯物主义方法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991年02期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鸿章与中日《马关条约》

    张凤翔;

    本文认为:侵略朝鲜、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是日本政府的既定国策;李鸿章奉派赴日,是清政府两次求和失败后由日本政府点名决定的;李鸿章还未出国,清政府就已被迫答应向日本政府割地赔款;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中的策略是正确的,谈判中的表现基本方面也是应当肯定的。因此,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中的所作所为不但不应当受到谴责,相反应当受到适当的肯定,这以翔实的史料为据。

    1991年02期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下载次数:100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司马迁的史学目的论

    赵英;

    关于司马迁的史学目的论,专文论述者尚少。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一、司马迁作史是要上继孔子,写出成一家之言的著作,为巩固、完善、发展封建社会形态提供理论指导。二、以史为鉴,为统治者及社会各阶层成员提供借鉴。三、利用史学为统治者述颂功德,直接为封建政治服务。笔者认为:司马迁的史学目的论,奠定了我国封建史学目的论的基础。

    1991年02期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浅论朱瞻基重用元老大臣的原因及得失

    王绍东;

    明宣宗朱瞻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用了一批年高德劭,具有丰富治国经验的元老大臣,并在他们的辅佐下,弥补了能力的不足,促成了“仁宣之治”局面的出现。但是,由于朱瞻基过分倚重这批元老大臣,没有及时提拔年轻干练的人才担当重任,造成了中枢机构后继乏人,客观上为王振擅权创造了条件。本文对朱瞻基重用元老大臣的原因及得失,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991年02期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蒙古法文化史

    刘学灵;

    蒙古法文化是北亚游牧民族法的杰出代表,在东方法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认为,古代中原农耕民族法与北亚游牧民族法之间的融合,是由蒙古法文化奠基的,在法源文化上,从成吉思汗的《火札撤》到元代中国法“诏制、条格、断倒”三位一体的法源体系;在司法体制上,从成吉思汗的断事官(“札鲁忽赤”)制度到元、明、清三代判例在司法上的广泛运用,蒙古法传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蒙古法文化史为今天北方各自治区的立法、司法与全国统一法制同中有异、同异结合的格局揭示了历史根源。

    1991年02期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