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8

  • 论草原法

    施文正

    <正> 本文试从回顾草原法的产生和发展,分析经济、政治、科学诸因素对草原立法的影响,探讨草原法的性质和调整对象,以及对完善我国草原立法提供几点意见。一、历史的回顾草原是人类生存进步、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原始社会,人类已在草原上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草原还为游牧经济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游牧部落达到的生产水平,使他们从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有了剩余产品和可以交换的产品。草原不再仅是有着空间界限、长着草类植被的土地这样一种物质,而成为人类的生产资料,但是原始社会部落使用的草原是公有的,没有国家,也没有关于草原的法律规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社会的形成,出现了国家,也出现了土地所有权的法律规定。

    1987年04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清末福建海军舰船编制考略

    杨奋泽 ,黄国盛

    <正> 不少论著和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将中法马江战役时驻守马尾军港的11艘舰船,看作是福建海军的总舰数,并由此得出了福建海军“全军覆灭”的说法。作者从考察清末福建海军舰船编制入手,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是违背史实的。福建海军编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以闽省“船政轮船”为其舰队的基本数额。早在1870年福建海军便设置了轮船统领,具备了建制的雏型。其后,凡“闽局所造之船”均编入福建海军。到1875年福建海军已拥有舰船16艘。1879年清廷令“闽局轮船先行练成一军”,并明确规定:凡船政制造的舰船,均归福建海军统领“总统”。这就使福建海军的编制基本定型,即归其统属的舰船范围更加明确。到中法战争之前,福

    1987年04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草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探讨

    滕有正 ,李伟兵

    <正> 用生态经济学的观点研究草原发展战略是一个重要课题。历史的经验表明,发展草原事业,说到底是要处理好人、生物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由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今后几十年长期发展方向和行动内容的战略性研究,是草原兴盛或衰败的关键。一、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草原是以微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间有灌丛、乔木稀少甚至全无的辽阔地带。草原植被多是天然稳定的,但也有大面积草原是由其他类型的植被经人类的活动(主要是放牧)所稳定的“生物偏途顶极植被”。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经济目的,在草原上从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与草原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发生的既相互依存,

    1987年04期 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鄂伦春族人口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沈斌华 ,高建纲 ,田玉荣 ,包利军

    <正> 一、鄂伦春民族的新生鄂伦春族为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以来从事狩猎生产,以勇敢强悍而著称。鄂伦春人原来居无定处,在兴安岭深山密林中漂泊迁徒,棲身在临时搭盖的“斜仁柱”里钡浇夥乓郧?鄂伦春族尚未进入阶级社会,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村社发展阶段。关于鄂伦春族的历史人口,并无精确的记载,根据解放前几十年中的一些调查资料,大体是这样:清初不下几万人,清末约1.8万人,民国初年约4千余人,抗日战争开始时约3千人,抗战胜利,鄂伦春族初解放时约剩2千人。各个时期鄂伦春族的人口数虽然不大准确,但有一

    1987年04期 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满族古典哲学中的自然思辨

    任嘉禾

    <正> 本文所谓“满族古典哲学”,包括以纳兰性德、曹雪芹、文康为代表的“伦理思辨”(即“补天”思想)和以康熙皇帝、纳兰性德为代表的“自然思辨”。满族古典哲学具有下列特征: (1) 民族性满族古典哲学的渊源,是满族古老的天命论,满族古典哲学的起点,是满族天命论中的“至诚观念”。满族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包括满族的杰出君主和杰出作家。满族古典哲学的产生,是满族古老的“至诚观念”与汉族传统哲学互相接触、彼此冲击

    1987年04期 2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语素群

    李作南

    <正> 本文讨论语素群的概念、语素群的种类、语素群的构词作用、语素群的形成以及建立语素群这一概念的实际意义等问题。一、语素群的概念词内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同一结构层次上的语素所组成的一种构词单位,就是语素群。简单地说。语素群是存在于词里边的比词小但比语素大的一种构词单位。语素是语音和语义相结合的最小语法单位。有的词由一个语素构成;有的词由两个

    1987年04期 41-4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古典诗歌意境评价初探

    陈羽云

    <正> 近年来,关于意境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意境的本质、渊源、美学特征、构成方式以及它与西方文论中相应概念的比较等方面,发表了许多意见,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确是百花齐放、高见纷呈,使笔者受益良多。本文试图从一新的角度,即历代诗论中对诗歌意境的评价,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此求教于诸位论家。一、意境的有无,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意境做为中国美学的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主旨通过意境来体现,读者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也是通过对

    1987年04期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佛教在呼和浩特地区的传播

    宜今

    <正> 在内蒙地区呼和浩特一带,佛教徒有黄衣僧、青衣僧之别。黄衣僧就是喇嘛,故称喇嘛教,通称为黄教,其庙称黄庙;青衣僧即和尚,普通称为沙门佛教,其庙称青庙。呼和浩特地区流行的喇嘛教属大乘中的一派,公元八世纪印度僧人莲花生,把密教传入西藏地区,与西藏原始教——“绷教”相结合而为喇嘛教。原西藏红帽派旧喇嘛与蒙古族发生联系始于十三世纪中叶的元朝,即忽必列时代。但当时红帽教派只活跃于宫廷显贵之中,尚未在民间传播。十六世纪约当明朝万历年间,宗喀巴又创黄帽派新喇嘛教,并在内蒙地区广泛传播,取代了蒙族原有的萨满教。

    1987年04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末代孤臣的哀鸣——清末蒙古族诗人升允简介

    孙玉溱

    <正>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和民族关系,蒙古民族在有清一代的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蒙古贵族,曾为清朝统治阶级统一中国而驰骋疆场。后来,他们或进入中央台阁,或充任封疆大吏。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蒙古贵族仍然同满洲贵族一起,为维护清王朝这个腐朽的大厦而竭忠效力,之死靡它。辛亥革命后,很多满洲贵族感到大势已去,甘作“贰

    1987年04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农业革命与英国产业革命的开始

    赵松鹏

    <正>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很多人在述及产业革命为什么最先发生在英国时,只一般论述前提,很少论述它的直接动力。只要对英国产业革命开始的直接动力深入探讨,就会发现超过生产力水平的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才是它的直接动力,而形成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的根本原因却根植于农业之中,同十八世纪英国农业中的伟大变革有关。长期以来,研究产业革命的同志依据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1844)、《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1845年)中的论断,只侧重研究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形成发展过程,却忽略了产业结构中从农业到工业的主导地位的让渡过程。其实,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导言中说得明白,在这篇文章中所论述的仅是“弄清以后要讲到的事实和

    1987年04期 5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47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明洪武时对蒙古人众的招抚和安置

    王雄

    <正>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吴元年),朱元璋出兵北伐,问鼎元室,不到一年的时间便以破竹之势攻下大都,将元朝的中央政权赶出内地。当时的元室重臣多率领蒙古军民追随顺帝妥欢帖睦尔退往北方,继续与明朝对抗。但是,时隔不久,退往朔漠的不少蒙古贵族、官僚又一批一批地率众脱离元政权,南下归附明朝。这一历史现象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如蒙古人眷恋在中原的生活,明朝的军事征伐,蒙古贵族统治者的内部矛盾,朔漠地区的经济困难等,但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朱元璋采取了争取蒙古贵族,安抚蒙古人众的政策。而这一政策又具体地体现在明朝对蒙古人众的招抚、安置和使用上。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些具体的阐述。

    1987年04期 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651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0 ]
  • 清代河套地区农业及农田水利概况初探

    张植华

    <正> 有清一代河套地区农业,从康熙年间的初创到乾隆时期在禁垦声中有所扩大,史籍语焉不详。鸦片战争以后,在内地农业危机日趋严重之际,它却一枝独秀,飘香塞外,成为内蒙古西部区一大粮仓。本文拟在所见史料基础上,仅就清初康、乾时期河套农业概况及鸦片战争后该地农业及农田水利发展规模及其原因略作探讨。一河套地区史称后套,它南临黄河,北靠阴山,西至乌兰布和沙漠,东达乌拉山前及昆都仑河,东西长400多公里,南北宽60余公里,包括今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五原两县和

    1987年04期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的文化思想

    吴彤

    <正> 文化从来没有引起过象今天这样多的议论。当我们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从而研究文化和文化史诸现象时,很自然地碰到一个问题:马克思是怎样研究文化和文化史的,他的文化观、文化史观与他的整个学说有何关系呢?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存在着相当模糊的认识和误解。马克思并没有一部专门论述一般文化的著作留给我们,似乎因此马克思并没有系统的、内在的文化观、文化史观。人们都知道马克思有浓厚的文学艺术兴趣,马克思也曾经摘记过有关文化和文化史方面的著作,但是,人们往往把这些都看作为马克思个人的兴趣和业余消遣,至多认为这些兴趣爱好使马克思具有深遂的文化修养,作为背景知识作用于马克思。

    1987年04期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47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民族区域自治在内蒙古的实践

    孙忠霖

    <正> 一、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国内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并根据我国历史情况和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分布状况,制定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这一政策先后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确认,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党和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987年04期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略论民族区域自治法

    董兴华

    <正> 一九八四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历史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它的制定,说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已经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阶段。认真实施这一基本法律,对于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康发展,对于加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保证和促进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实现,为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切实贯彻执行,从历史发展角度加深对它的全面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1987年04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建党学说的发展

    周呈芳

    <正> 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的通过;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建党学说的基本奠定。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党学说也是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参加欧洲1848——1849年革命的斗争中,在领导第一国际的实践中,在帮助各国党的健康成长中,这一学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党在对敌斗争中发展党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1848——1849年,欧洲发生了暴风骤雨的革命。在这次革命中,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主义者同盟自始至终都是站在斗争的最前线。这次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实践检验了马克思和

    1987年04期 11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41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我校召开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正> 九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澳大利亚、法国、联邦德国、匈牙利、日本、蒙古人民共和国、美国、苏联等国的专家以及国内专家、学者一百一十五名参加了会议,其中不少学者是国际蒙古学界的著名专家。会议按照蒙古语言、文学、历史三个领域分为三个分会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

    1987年04期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ngolian Studies Under the Auspices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正>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is university,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ngolian Studies took place in the City of Huhhot on September 25th to 29th. Present at the symposium were experts and scholars altogether numbering 115, from Autralia, Franc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Hungary, Japan, Mongolian People's Republic, Norway, U.S.A., U.S.S.R., and as well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Many of these scholars are of high renown in the world

    1987年04期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一九八七年总目录

    1987年04期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