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叔磐
<正> 萨都剌(拉),约生于1284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甲申),卒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戊子),终年六十四岁。祖名思兰不花(一译萨拉布哈),曾随世祖征战有功。父名阿鲁赤(一译傲拉齐),于英宗时(1320—1323)镇守云、代等州(今河北省北部赤城一带与山西省北部代州)。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蒙古族。萨为姓,据其后裔在《雁门萨氏家谱》中云:姓系元帝所赐。生于雁门(其父任所),后定居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四十三岁举泰定帝泰定四年(丁卯1327)进士,历任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掌印及实权的正官)、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燕南河北道肃正廉访司照磨、福建闽海肃政廉访司知事、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经历、江北河南道肃政廉访司经历、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江浙行中书省郎中、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经历等官职。
198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齐鲁青
<正> 李渔是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戏剧活动家,无论是在戏剧创作,还是在戏剧理论、舞台导演等方面,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在他生前,就曾有人将他比作戏剧大家汤显祖;国外,日本有的学者将他喻为“诗中之杜甫”,西方学者又有人把他和莫里哀相比。在长期的戏剧实践中,李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年将六十”之时(约1670年),李渔将自己的经验进行了理论的概括和总结,撰写出了我国戏剧批评史上卓然可观的集大成著作《闲情偶寄》,为我国戏剧理论的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李渔是一位具有强烈理论探讨意识的戏剧理论家,在他的戏剧创作和演出的生涯中,在他对戏剧的历史和现状的观察与思考中,深切认识到“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认识到理论的总结对戏剧创作的巨大指导意义。“近日雅幕此道,刻欲追踪元人,配飨若士者尽多,而究竟作者寥寥,未闻绝唱。其故维何?止因词曲一道,但有前书堪读,并无成法可
198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林天钧
<正> (一) 钟嵘远仿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体例,近承“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时风,以上、中、下三品评论横跨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众多五言诗人。在形式结构上有削足适履之嫌;“一一指名坐实,似为孽子亡人认本生父母”①的观澜索源方法也难惬人意,故评论者有“不免附会”②“固哉高叟”③之讥。但这些结构“仅仅是他的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他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今天也还有充分的价值。”④“托诗以怨”是其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198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杜宗义
<正> 在批判吸收前人和同时代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巴尔扎克不仅把现实主义的社会内容推向了表现整个历史时代的高度,同时也把现实主义的艺术技巧发展到了十九世纪前半的顶峰。他在《人间喜剧》中描写了两千多个人物,精心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典型性格,(马克思认为其中有些性格甚至是未来的人物典型)而如何塑造这些人物,即人物塑造的典型化手段,就构成了巴尔扎克的空前卓越、精湛的现实主义艺术技巧的主体内涵。
198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家骏
<正> 德国的浪漫派与法国的浪漫派不同。在德国,消极浪漫主义占主导地位。这种浪漫派反歌德和席勒的古典文学,是反动“神圣同盟”的嫡子。海涅在《论浪漫派》一书中嘲笑浪漫派,说德国浪漫派“是中世纪文艺的复活”,“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①不过,德国也有少数罕见的积极浪漫主义者,早期的海涅就是一个。海涅后期是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批判浪漫派;但也曾“自称是德国浪漫主义最后的幻想大王”。②海涅早年的《诗歌集》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灿烂的明珠,它继承歌德和席勒的“狂飙突进”精神,反映德国青年一代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情绪。
198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45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于洪君
<正> 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势力勾结俄国反革命势力,接连不断地对苏维埃俄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1920年4月,波兰地主武装和弗兰格尔匪帮又在俄国的西部战线重新燃起了战火。侵占西伯利亚的日本干涉军也蠢蠢欲动,图谋把新的战争强加在苏维埃俄国头上。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已经被连年战祸拖得疲惫不堪,如今又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198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秀川
<正> 今托克托县古云中城(古城村)及阴山赵长城,从《史记》来看,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建,距今已有近二千三百年的历史了。云中城与赵长城的建成,给阴山地区的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云中城与赵长城蜚声四海,名传古今。著名的云中城与赵长城在历史上为何人所筑?1984年出版的《托克托县志》修订稿一书,考订为战国时赵国的赵武侯所筑。新的《托克托县志》说:“第一,云中城是赵武侯所筑,是公元前390年的事情;第二,赵长城也始于赵武侯,是从五原河曲筑起,东至阴山。”①
198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丛林
<正> 有一类语言片断,十分有趣,带两个或三个问号,却不是语段,而是复句。例如: (1)你们是要命呢?还是要大洋? (老舍《茶馆》) (2)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这类带两个或三个问号的“是……不是”格式的选择问,是复句,而不是语段。一、意义我们知道,复句是一个句子,以当然只能表达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完整的意思;语段是一组句子,当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独立存在的完整的意思。
198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宝日吉根
<正> 清代蒙古史(古代部分)这是指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的蒙古人和蒙古高原上各族人民的历史。以地域讲,一般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研究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交通、宗教、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我国蒙古史研究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清代蒙古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拟对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清代蒙古史的概况,仅就以下方面作一简单介绍,资料和评述,因见闻和水平所限,定有漏误,恳望读者指正。
198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47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千
<正> 1986年9月22日至26日,国际元史学术讨论会在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和中国元史研究会主办的。与会的中外学者有:中国56位、日本12位、蒙古人民共和国2位、新加坡1位、美国6位。苏联学者克洽诺夫、美国学者威斯特、西德学者法伊特因故未能到会,但向讨论会提交了论文或论文提要。此外,新闻出版等有关方面的同志和一些研究生列席了会议。在我国近几年召开的史学方面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中,这次会议是规模较大的一次。会议听取了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会主席、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蔡美彪同志的主旨报告,之后分两大组,就史料与文献、大蒙古国和元朝的制度、元代政治史、元代西藏、元代社会、西北诸王与中西交通、元代文化、元代人物等八个专题,进行了讨论。六十多位中外学者作了报告,每一个报告之后都有提问或评论。讨论会气氛热烈融洽,充分进行了学术交流。
198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毋德印
,董天波
<正> 科学地阐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很长时期内,由于社会条件和阶级的局限,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普列汉诺夫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在同自由民粹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的斗争中,结合俄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地探讨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他在许多著作中,特别是在一八九八年所写的《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一书中,批判了自由民粹派的英雄史观和新康德主义的宿命论,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
198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陆翼德
<正> 刑法学界有同志主张: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既可以由过失构成,也可以由故意(包括直接故意)构成”。①这种观点正确地反映了考察两种罪过形式在具体犯罪中的表现时,应当充分注意到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既然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那么,故意和过失两种罪过形式在具体犯罪中的表现,毫无例外地会反映这一普遍规律。在过失犯罪中,虽不表现为罪过形式相互转化,却表现为两种不同心理因素的同时并存。在故意犯罪中,两种罪过形式的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的情形实是不乏其例的。本文拟就防卫过当,避险过当,以故意犯罪中的结果加重犯以及过失犯罪中的故意心理状态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对立统一关系作一探索,供商榷。
198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即实
<正> 已经出土并为学界所知的契丹小字哀册墓志之中屡见数词。而基数词部份,国内各家早已识解其义,然读音则只拟有两字①。国外虽有拟读,又感难以赞同②。故提出笔者之管见以就正于读者。一、基数词契丹小字通常以原字表记基数词。这些原字应该怎么读呢?读为音素还是音节?或者读作复音节?这关系到对小字整体的认识问题。这认识,如果并非来自一定的研究,它将引人走向歧误。国外的拟读,似与这认识有关。这是拟读过程中必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拟读?回答自应是根据契丹语词。但文献留给我们的记载太少。就基数词说,《辽史》只记载谓五曰“讨”。余者则不见收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甘止步不前,就只能研求字源并参照北方诸族语言试作拟读。契丹文字乃依据汉字而制。某一契丹字,源
198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邓啸林
<正> 杜甫与鲁迅是古今文坛创作谨严的名人。杜甫的诗作在唐、宋时代,即被作为创作典范为人称道。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篇。至于贯穿古今,(尔见)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王安石在《杜工部诗后集序》中写道:“予考古之诗,尤爱杜甫氏作者。……每一篇出,自然人知非人所能为,而为之者惟其甫也。”以诗人论诗人更见杜诗之高妙。杜甫是个天才而又勤学苦练的诗人。他由于“读书破万卷”于是才“下笔如有神”,才臻于“诗兴不无神”的境界。他的诗歌皆是他反复吟咏,精心琢磨的结果:“赋诗新句稳,不觉自长吟。”(《长吟》)
198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作南
,辛尚奎
<正> 本文主要讨论“习”和“一个”、“个”,“的”和“的了”、“没”和“没有家”等词的语法特点。这些词除标音外,还用汉字标写。一、关于“习”[(?)]和“一个”[(?)] 1、1“习”和“一个”在语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同时也有一些差异,我们分别加以叙述。1、2““习”在呼市方言中,是程度副词,放在形容词前,修饰限制形容词,相似于英语中的“比较级”。如“习圆”相当于“相当圆”或“很圆”。其它如: 习精习灰习灵习好习美习臭等等受“习”修饰的形容词,总是充任独立感叹句的谓语。如:
198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198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