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800

  • “类本质”辨析——学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札记

    侯相林

    马克思在《手稿》中沿用费尔巴哈类本质术语,初次阐发了他所创立的科学思想体系的基本观点,即生产实践的观点。这样理解的类本质,事实上是指历史地变化着的现实的人的社会本质。这是《手稿》中所达到的最高成果,它构成了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理论前提。人的类本质同劳动异化之间的矛盾,是贯通《手稿》全书的基本矛盾。依据于对这一矛盾的辩证关系的理解,马克思全面论证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要旨。

    1983年01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形成

    周呈芳

    <正> 1983年3月14日,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逝世整整一百周年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证明;马克思的学说是万能的,正确的。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奋斗的一生。恩格斯在追悼词中说:“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①列宁说,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马克思学说的“精华”。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我国建国三十二年的历史经验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全党团结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的政治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③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习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83年01期 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下载次数:45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试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

    丁俊民

    <正> 一九一七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六十多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宣布要搞社会主义。现在全世界一百五十多个国家中,有五十多个国家都自称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成了最吃香的名称。在我国,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搞社会主义也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了。其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失败的教训。经历了复杂曲折的道路。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内外都曾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和评论。可见,到底什么叫社会主义,至今还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者所要搞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可以因时因地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过程,但都一定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了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重温这一理论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看来有其必要性。这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

    1983年01期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嵇康与阮籍——论儒与道在诗史上的早期结合(《中国诗史规律初探》第二章)

    任嘉禾

    <正> 儒道结合是中国诗史上最重要,最普遍的现象。大诗人陶潜、李白、杜甫、李商隐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儒和道的结合。儒家提倡礼乐,道家崇尚自然。二者是对立的。二者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如何跨过这鸿沟?大诗人们“各显神通”,显示出丰富多采的奇才与至性。魏晋之际的嵇康和阮籍是我国诗史上较早地体现了儒道结合的诗人。在他们的思想体系和作品中。道家被当作实现儒家理想的特殊手段。这是儒道结合的较为简单、粗糙的形式。本章试对这种形式作出描述。猿体解剖是为了人体解剖。在下面的几章中,我们还将分析儒和道在那些第一流大诗人的灵魂和作品中是怎样巧妙地、深刻地结合起来的。

    1983年01期 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曹雪芹笔下的病症药方

    林方直

    <正> 一、用写实和象征的艺术手法处理病症药方人难免要患病,也难免要就医诊治,按方服药;有的治愈了,有的未见效。这是人们生活的一项内容。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写人的,因此难免要写到这个方面。但是象《红楼梦》那样不惜花那么多笔墨写病症、诊治、药方等,却是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所不及的。然而曹雪芹并非畜意炫耀他在病理医药方面的广博知识,并没有因此给他的作品带来医书药典之嫌。作者把病症药方作为生活的浪花、思想的“电荷”、艺术的花环放入整个生活反映、形象塑造和艺术构思的“反应堆”加以化裁熔铸,通过写实和象征、真假虚实的艺术手法的处理,已经脱却它在自然科学上的性质,成为文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有了它,则能更增强生活的真实,形象的丰满,思想的深刻,艺术的完美。

    1983年01期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漫话晚清时期的《水浒传》评论

    徐仲元

    <正> 象《水浒传》这样一部广为流传影响深远而在评价上却又长期毁誉不一的古典名著,如果比较系统地总结一下文学史上对它的评论,并探讨其中某些批评观点的形成原因和意义,这对我们当前的《水浒传》研究工作,或许是不无裨益的。

    1983年01期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鲁迅小说的人物关系设置

    张国栋

    <正> 怎样设置人物关系,是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再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可以说小说创作的核心,在于写活生生的人。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优秀的小说怍品,总是紧紧地围绕着人与人的种种社会关系,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把人及其间的关系写得有血有肉,并且揭示出它们的本质,这正是小说的价值之所在。这是一方面。但是“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这就是说,作家除了“他是自然的奴隶”的一面,还有另一个方面——“他是自然的

    1983年01期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竹简《秦律》看秦代的经济立法

    潘世宪

    <正> 法家,自其先行者管仲以来,即主张:“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继之,郑子产令“田有封洫,庐井有伍”。所以舆人论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同时,在他执政期间,“不毁乡校”,当时“议政”者之一的邓析,虽在立法、执法方面与子产进行过激烈的诘难,但也创制出灌溉工具“桔(?)”,对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至于魏李悝,除制《法经》六篇外,更重要的乃是其“尽地利之教”,使魏“国富兵强”起来。战国时代另外有农家一派。从《吕氏春秋》及《孟子》等书中,知有“许行之徒”、“陈相之徒”等所谓“负耒耜而自宋之滕”的农家学派人物。他们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歺食)

    1983年01期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元上都的官署

    叶新民

    <正> 元上都是元朝的陪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都有重要地位。忽必烈“建上都于滦水之阳,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每年夏天,元朝皇帝都到上都清署,诸王、大臣经常在这里朝会。城内宫殿巍峨壮丽,寺院庙宇金碧辉煌。热闹的市街两旁,房屋建筑鳞次栉比,呈现一片繁华的都市景象。这里还建有许多公廨官署,设有庞大的封建官僚统治机构。至正十八年,以关先生、破头潘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一把火将这座古城烧成灰烬。现在,我们只能根据文献记载,将元上都官署的设置、秩品、职掌、主要官员等情况作一初步考察。

    1983年01期 7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下载次数:394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关于韩侂胄评价的几点看法

    冯永林

    <正> 韩侂胄是一位被歪曲了的历史人物,历代史家对他或贬或褒,至今尚无定论。关于韩胃的评价,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完全否定,另一种是完全肯定,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带片面性,拙文拟就韩侂胄的评价略抒管见,不妥之处,恳请教正。一、关于庆元党禁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一1201),执政的韩侂胄集团对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集团发起攻击,斥之为“伪学逆党”,五十九人列名党籍。史称庆元党禁。庆元党禁是韩侂胄执政期间的主要政治活动之一,对这一事件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韩侂胄及其政治集团的性质的认识和评价。

    1983年01期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41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