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维民
<正> 内蒙古地区从很早的古代起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内蒙古的历史自然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这是无容置疑的历史事实。同时,内蒙古地区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蒙古民族聚居,又包括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处祖国北部边疆的一个多民族地区。这里有地区特点,更有民族特点。因此,内蒙古的历史,其中包括内蒙古革命史,既有与全国相同的一方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方面。内蒙古革命道路的问题,就是从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的角度提出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内蒙古革命的道路问题,是涉及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值得总结的经验也比较多的一个大题目。就我们现有的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要把它完全讲清楚是困难的。但是,在我们党已经走过六十年光辉道路的今天,就我们现在掌握的史料和认识程
1982年01期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下载次数:58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余大钧
<正> (一) 辽金史上的阻卜或阻(革菐),是公元十世纪至十三世纪初在大漠南北分布甚广、人数众多、活动频繁的部族。关于阻卜究竟是什么部族、它与鞑靼的关系问题,本世纪数十年来中外学者们发表过不少论文进行过研究。经过中外学者的努力研究,逐渐得出了一个结论:阻卜即鞑靼,阻卜为鞑靼的一个别称。王国维等学者搞清楚了阻卜的分布地区正在鞑靼的分布地区中,辽金史上的阻卜或阻(革菐)正是辽代碑刻、宋代地图、史籍及《蒙古秘史》等大量原始资料中记载的鞑靼,还搞清楚了大漠南北的阻卜、鞑靼均为原住在呼盟及附近地区的室韦诸部之外迁者,阻卜为源于室韦之蒙古语族诸部落的泛称。
1982年01期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梦溪
<正> 我国十八世纪的伟大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不朽名著《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品,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成熟程度。《红楼梦》研究始终是一门具有魅力的和倍受人们关注的学问,不仅有志于此道的专家们为之倾倒,广大《红楼梦》爱好者和一般读者也经常被研究者们的寻微探妙所吸引。厉史上的红学派别非常之多,他们都曾为红学的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包括从反面给后世的研究者以智慧的启迪。全国解放后,开始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重新评价古代作家和古典作品,总结《红楼梦》研究的历史经验,承前启后,推动了红学的发展。虽然全国解放以来的《红楼梦》研究曾遇到过这样和那样的曲折和挫折,包括林彪、“四人帮”进行的大破
1982年01期 3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6k]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徐恭时
<正> 曹雪芹的童年少年时代,在江南生活了多少年?这个问题关连到雪芹生年的考断,红学界在参证探索中有两种不同见解:一说,他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雍正六年六月间,雪芹随祖母等离别金陵老家北去燕市。据此计算,在江南共生活了十四年。一说,他生于雍正二年甲辰(1724)。照上记回北京年份,仅系五岁。关于雪芹生年问题的论辩,迄今未获一致意见,主要由于未曾发现记载雪芹生年的直接材料,分别据张宜泉《防芹溪居士》诗题下注文“年未五旬而卒”,及敦诚《挽曹雪芹》诗首句“四十年华”,而以卒年逆推计算,产生两种异说。
1982年01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启孮
,乌拉熙春
<正> 引言在满语中专门用来表示“格”这一语法概念的词称作助词。它包括:i、ni、de、be、ci、deri六个词,表示:主格、属格、与格、对格、造格、从格六个格。助词所接续的对象是:名词、形容词、代名词、数词和动名词,还有一部分后置词也可以后接助词。这种助词在句子中表示词与词或词与词组之间的种种语法关系,从而决定这些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下面以tacikū(学校)一词为例,观察一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与其他句子成份的关系及其语法功能。
1982年01期 6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齐冲天
<正> 谐声字本是文字问题,由于汉字是音义文字,把谐声字所标出的语音体系,和诗经押韵等诸多方面音韵学的资料相对照,完全是合拍的。这样,谐声字系统同时就成了音韵、词义研究的十分重要的根据,并提出了形、音、义相结合的原则和方法。当然,这是就古汉语的情况来说的,对现代汉语也能相适应,不过又已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变迁。对谐声字系统经过长期研究,到清代段玉裁作出了一个结论:“同谐声者同部”(《六书音韵表》),就是同谐声的字韵母一般都相同(韵部和韵母之间还有介音之差,这里从略)。那么声母问题怎样呢?他没有谈。历来研究谐声系统中一个十分疑难的地方,就是关于谐声字的声母问题。
1982年01期 8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