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8

  • 试论孙中山的早期思想和兴中会的成立——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张瑛

    <正>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个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优秀代表,,是指导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面伟大旗帜。他于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在檀香山创立的兴中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是一个划时代的革命纲领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初步形成,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初步形成和民权主义思想萌芽的具体表现。接着发动的

    1981年04期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鲁迅杂文的写作技巧

    丁正彬

    <正> 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了约计一百三十五万字、六百五十多篇杂文。这些杂文,深刻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期至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面貌;记录了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批判和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及一切剥削者、压迫者,表达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概括了中国人民同敌人斗争的非常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杂文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对中国文学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外许多鲁迅研究者都十分重视鲁迅的杂文,他们认为,“……

    1981年04期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摩罗诗力说》看鲁迅与中国古代美学的渊源关系

    马白

    <正> 鲁迅,不啻是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而且是杰出的思想家、美学家。诚然,鲁迅在文学艺术战线上的主要业绩,是他创作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杂文,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美术遗产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他对于革命文学、美术活动的热情提倡和精心培育。但是,为了富有成效地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进行开拓,鲁迅在政治上、思想上不时思考前进道路的同时,在美学上也潜心地作着探索。早在留学东京时期,鲁迅就大量披览美学书籍,表现出对于美学问题的浓厚兴趣。二、三十年代,鲁迅校订了瓦勒夫松的

    1981年04期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有为于美育的鲁迅先生

    刘世忠

    <正>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二患交伐,近代诗人有“蜗庐外漏兼中蠹”之喻,盖非言过其实。当此时也,或为补苴罅漏,或为救亡图强,关心或致力于变革久已空疏腐化的封建教育制度,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中都不乏其人。科举终于见黜,学校继之兴起。但在新学张皇之初期,能够看到美育的重要性者,恐只寥若晨星的几人而已。鲁迅先生在本世纪初叶曾说,“近者国人,方欲有为于美育”; 他本人正是近代国人中热心于开拓美育事业的先行者之一。

    1981年04期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鲁迅的“画灵魂”论及其实践初探

    张国栋

    <正> 伟大的鲁迅先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贡献,是卓越的,多方面的。就小说领域而论,他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不可多得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同样不可多得的小说创作理论家。他的小说创作论,完整系统而又独到新颖,“画灵魂”论,便是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鲁迅主张,小说应当画出人物的灵魂。也就是说,小说要形象地、深刻地发掘和表现人物的精神、思想、意识等方面的特点和实质。“画灵魂”论,既作为鲁迅的创作经验,出现在总结和说明他自己的小说创作的文字中,又作为鉴赏文艺作品的一个标准,出现在他评

    1981年04期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呼和浩特召庙、清真寺历史概述

    金启孮

    <正> 一、总述呼和浩特召庙清真寺的历史,是和整个中国历史分不开的。要了解召庙和清真寺的历史,必须结合元代以来的中国史作一总的回顾,现即本着上述精神,总述呼和浩特召庙和清真寺兴建的历史背景及其沿革如下: 1、黄教传入呼和浩特的经过黄教传入呼和浩特地区,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为了明确黄教传入呼和浩特的经过,必须回溯到元代。元代忽必烈汗统一中国以前,就曾召西藏喇嘛八思巴到蒙古,尊为“国帅”。1260年

    1981年04期 52-79+1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2k]
    [下载次数:776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波兰及其后果

    周呈芳

    <正> 1772年、1793和1795年,欧洲最反动的三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了波兰,“曾经是一个比俄国和普鲁士更有文化更强盛的大国”灭亡了。但是,在苏联的各种教科书和专著中却说什么瓜分波兰是普鲁士“建议”的,沙皇政府是“长期反对瓜分和消灭”波兰国家的,而且俄国参加瓜分波兰、侵占波兰大片领土还“有进步意义”。历史真是这样的吗?不。本文就是试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揭穿沙皇俄国是瓜分波兰的罪魁祸首,说明波兰被瓜分的严重政治后果。

    1981年04期 8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下载次数:62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国民收入和积累率的经济计量模型予测

    范文晖,贾力群

    <正> 科学的经济予测是社会主义计划体系的一部分,它立足于正确地认识和利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经济予测的方法,目前在世界上有许多种。在宏观予测方面,应用最广泛并被认为效果最好的是经济计量模型予测。但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应用这种方法,使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如何在我国经济起伏较大的情况下,合理选择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妥善处理计算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以提高它的精确程度和可靠性,所有这些问题都还需要我们作认真、深入的探索。本文想以国民收入模型为例,在这些方面做个初步尝试。

    1981年04期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