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5

  • 创党时期的陈独秀是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兼评在创党时期陈独秀是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上的两种意见

    侯新夷

    <正>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选举的第一任总书记,而且在至今召开过的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中,连续五次当选为总书记。所以,研究陈独秀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无疑是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篇幅有限,本文不拟对陈独秀作全面评价,在此,仅就创党时期的陈独秀是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谈一些看法。一我们党的建立至今已经五十九年,陈独秀离开人间也已经三十八年了,但是时至今日,

    1981年01期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第二国际组织特点初探

    金愈庆

    <正> 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国际组织的第二国际,与在它之前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相比较,无论在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组织成分和性质等等方面都具有其区别于前两个国际组织的特点。关于这方面研究成果,国内外尚不多见。本文拟就第二国际组织特点做一些初步的探讨,由于笔者水平和资料所限,浅陋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即希方家和读者教正。

    1981年01期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最早来到蒙古高原的罗马教皇使节普兰·迦儿宾和他所写的《蒙古史》

    余大钧

    <正> 十三世纪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大动荡的世纪。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上的各部落,建立了蒙古汗国。接着,他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远征。在大半个世纪中,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民族以雷霆万钧之势冲破了欧亚大陆上几百年来中世纪封建割据的长期黑暗停滞状态,对欧亚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深刻影响。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所率领的蒙古大军,消灭了无数封建割据的小国,建立起了一个空前庞大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在十三世纪这个世纪中,与蒙古军多次远征相联系,欧洲许多封建割据的小国崩溃了。在后来的世纪中,欧洲开始形成了一些大的封建国家,其后随着欧洲社会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欧洲的中世纪黑暗长夜便逐渐结束了,不久就开始了欧洲走向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时代。

    1981年01期 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一三六八年后蒙古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奥登

    <正> 关于一三六八年以后蒙古史的研究,似乎已经形成一种“体系”,即用“明代的蒙古”来套这一时期的蒙古历史。这就导致中国史进入明代,蒙古也必须同时进入明代;明朝被满族贵族灭亡进入清朝时期,蒙古也必须进入清朝。这样势必抹煞蒙古历史发展的本身规律,违背历史唯物主义。本文仅就所谓“明代蒙古”的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发表几点意见。一、关于一三六八年后的蒙古政权问题

    1981年01期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耶律阿保机建国称帝年代考论

    孟广耀

    <正> (一) 关于耶律阿保机建国称帝的年代,很早以来就众说纷云,至今尚无定论。兹归纳几种主要说法如下: 苏逢吉、贾纬《汉高祖实录》:“僖、昭之际,其王邪(耶)律阿保机怙强恃勇,距诸族不受代,自号天皇王。”唐僖宗死于公元888年三月六日,两天后唐昭宗即位。所谓“僖、昭之际”,是指公元888年。此外,《唐余录》也沿用这种说法。据《辽史》,耶律阿保机在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一月即皇帝位。当时,“群臣上尊

    1981年01期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明代蒙古陈挞起义史迹钩沉

    曹永年

    <正> (一) 赵时春《北虏纪略》载: 古北口之东曰白马关,曰墙子岭,皆缩入古北口之东南。西曰石塘岭、大水峪、罗纹峪、匣儿岭,又西曰渤海所、黄花镇,皆缩入古北口之西南。其山外夹墙,则诸夷华人之逋逃者,曰陈挞、顶色称儿、阿耨豆儿居之。众仅合六七百,犹中国山贼也。常盗俺滩马牧,山深险无如之何。虏之折而东行一千六百里,此山之虏遮也。这一段史料确切地告诉我们; 第一,陈挞、(顶)色称儿、阿耨豆儿所领导的是一批“夷华人之逋逃者”,即摆脱了

    1981年01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谈谈着重克服大汉族主义问题

    刘成

    <正> 周恩来总理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的光辉著作中谈到反对两种民族主义问题时指出:“我们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就是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在中国主要是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特别要注意反对大汉族主义。”总理关于反对两种民族主义问题的论述,对我们全党不断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调整民族关系,保障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尤其对我们充分认识大汉族主义在我国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提高人们着重克服这种倾向的自觉性,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1年01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谈谈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周天中

    <正> 如何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人民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长期以来,林彪、“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政治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制造了许多谬论,引起人们很大的思想混乱,给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害。现在,林彪、“四人帮”虽然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他们散布的流毒还没有完全肃清。至今有很多同志,对于社会主义时期是否存在民族问题?存在哪些民族问题?以及怎样解决民族问题?在思想认识上都还不十分清楚。因此,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观,深入批判林彪、“四人帮”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上所散布的谬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阐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内容、实质以及我国人民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工作任务,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1981年01期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给《红与黑》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兼及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某种不良倾向

    杜宗义

    <正>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法、德、英、美、意大利等国掀起了一股研究司汤达的热潮,而对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的研究,则处于这股热潮的中心。一百年来,有关《红与黑》的专著、论文、考证、解说像潮水般层迭涌现。其声势之浩大,研究之深辟,简直可誉之为“西方的红学”。《红与黑》自一九四四年由赵瑞蕻先生介绍到我国来以后,(一九五七年又出版了罗玉君先生的新译本并上演了电影),也立即引起了我国读者的极大兴趣,各地报刊发表过不少研究、评论文章,学术界还多次就小说的评价问题展开过争论。这些争论,通过正确运用马

    1981年01期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4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英语“度量”词

    徐炳勋

    <正> ’度量’词(measure words)在英语中并不构成词类,它只是用来度量名词以及表示事物、动作单位的一种手段。英语名词有可数和不可数之分。可数名词可以用’数’来表示,一个,两个等。如:one horse (一匹马) two horses (两匹马) 如果我们强调的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个总量时,也可以用’量’来表示。

    1981年01期 9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研究学会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佟德富 ,张克武

    <正>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民族文化宫以及中央民族学院的两位同志共同发起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研究学会筹备委员会,于一九八○年八月十一、十二日在民族文化宫召开。筹备委员会由任继愈同志担任名誉主任,黄静涛同志担任主任。这次会议,对一年来的筹备工作做了回顾,并对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作了汇报。自一九七九年九月份在北京召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研究会倡议单位碰头会后,一年来,由于倡议单位的同志们共同努力,使这一工作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并取得了较快的进展。这次会议,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学术活动,推动研究工作的进行,并为一九八一年的正式科学讨论会和正式成立研究学会作准备而召开的。

    1981年01期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