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口壬)芳
<正> 第一国际自从1864年9月在伦敦建立以来,已经一百一十多年了。列宁指出:“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第一国际的领袖和灵魂。他们相信无产阶级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在建立第一国际时,极力把各国工人吸收到第一国际中来,把科学社会主义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但是,由于当时各国的工人阶级还没有成熟到可以进行独立的历史运动,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还没有取得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对工人运动进行侵蚀和影响,在第一国际成
1980年Z1期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官守熙
<正> 在前两章中,对解放前我国尚处于原始公社制解体过程中的若干民族(以下简称“我国有关诸民族”)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变革所作的考察,主要是围绕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展开的。这是根本的方面,因为“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制不再相适应的新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私有制就是这样产生的。”但是,这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还在于,“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而这种变革也不是消极的,“它也影响周围的环境,甚至能够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
1980年Z1期 1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余大钧
<正> 十三世纪是以成吉思汗及其后裔为首的蒙古民族震撼世界的时代。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崛起于蒙古草原上,他统一各部落,建立了蒙古汗国。接着,他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远征,经过大半个世纪的连绵不断的征战,以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为首的蒙古贵族,摧枯拉朽地扫除了许多腐朽的封建王国,征服了亚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和半个欧洲,在欧亚大陆上建立过一个可称是古代和中世纪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空前庞大的蒙古大帝国。从十三世纪中叶起以迄于今,有关以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为首的蒙古贵族征服世界业迹的
1980年Z1期 4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4k] [下载次数:50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玉龙
<正> 吴哥(Angkor)是公元九世纪到十五世纪真腊王国吴哥王朝的国都。它与我国长城(Great Wall)、埃及的金字塔(Pyramid)、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Borobudur,意即“千佛坛”)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它不仅是民主柬埔寨伟大的历史瑰宝,而且也是人类艺苑的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一、吴哥释名吴哥创建于公元802年,完成于1201年,座落在暹粒省境内,南临大湖,北枕群山,左扼边陲,右控海疆,可谓“四固”之地。它包括大小吴哥两地的吴哥城(Angkor Thom,
1980年Z1期 5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侯新夷
<正> 这里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指1915年9月至1919年4月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这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第一次把民主思想和科学思想传授给中国人民,使中国人民的思想,从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中得到第一次大解放,使中国人民的政治觉悟有了空前的提高,从而为五四爱国运动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动做了必不可少的思想上的准备。无疑,对这样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谁的问题做一些探讨,但对于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不做全面评价。
1980年Z1期 7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潘烨
<正>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一生的革命活动中,对文学艺术始终是十分重视的。他们根据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总结了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欧洲先进国家无产阶级艺术斗争的实践,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正如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一样,是在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定不移地同各种反动文艺流派和思潮进行了
1980年Z1期 8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天中
<正>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和推行,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三十年来,已经取得极其伟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有少数同志对党的这项政策存在着模糊认识。有的同志不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客观依据,常常提出这样的疑问: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解决俄国民族问题时非常强调“民族自决权”的口号,而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时为什么不强调这个口号?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采取了联邦制的国家形式,而我国革命胜利后为什么
1980年Z1期 10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郝逸今
<正> 在批林批孔时期,孔子被认为一无是处,被批得体无完肤,臭不可闻。“四人帮”被粉碎以后,孔子的形象在一些人的笔下似乎又逐渐高大起来,他的思想也又有些香气扑鼻了。这种一时香、一时臭、忽而尊孔、忽而批孔、对孔子评价的左右摇摆,造成学术研究的混乱,因而使一些人感到无所适从。这一问题,关系到研究哲学史的方法论问题,他不仅关乎对孔子一个人的评价,实则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究竟孔子是何许人也,他所代表的阶级,思想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如何呢?这就需要对孔子的思想做具体地分析和研究了。
1980年Z1期 11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曹永年
<正> 一三六八年,元朝在全中国的统治被推翻。在元朝复灭后遗留下来的当时中国的版图上,明朝占有广大的中原地区,北元和蒙古则在蒙古高原维持自己的政权,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南北朝时期。国家的分裂,蒙古高原和中原地区分属两个政权,这种政治状况,给蒙古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明蒙之间连年战争所造成的破坏痕迹触目皆是,但更深刻、更严重得多的则为双方经济联系被切断所引起的后果。于是,蒙古高原上的经济状况急剧恶化,人口锐减,牧业
1980年Z1期 13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徐炳勋
<正> ‘It’是第三人称、单数、中性的人称代词,它往往代替一个无生命事物,有时也指动物或不熟悉的人。‘It’仅包含两个字母,但其应用十分广泛,下面就举例说明‘It’的各种用法, 一、‘It’用来代替刚刚提到过的一件事物,在这种用法中‘It’可以指一个具体东西。也可以指前面所说的整个事情或情况。
1980年Z1期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