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6796

  • 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

    亦邻真

    <正> 蒙古地区见于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从匈奴以来,大大小小的民族和部落出没在这个广阔的高原地带,兴衰频繁。十三世纪以后,在蒙古地区形成了具有语言、地域和文化的共同性,以及在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特点的蒙古族。蒙古族继承了我国北方各民族长期的分化和溶合的历史,把各式各样的部落和居民溶成一个民族。蒙古族族源问题同我国北方各民族的历史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多年来成了一个众说纷纭的争论题目。中外学者提出过种种说法,其中每一次科学的严肃的探讨都推动了研究的前进。不断综合前人研究的积极成果,提高研究的水平,会使这一问题愈来愈接近于最后的解决。

    1979年Z2期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3623 ] |[引用频次:141 ] |[阅读次数:1 ]
  • 历代汪古部首领封王事迹

    周清澍

    <正> 元代大封宗室、驸马和功臣为王,而各有直辖的分地和属人,子孙世袭,这是秦始皇废封建、设郡县以来罕见的现象。成吉思汗建国时,将被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划成兀鲁思和千户赏赐给诸弟、诸子和功臣,无异又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元朝采取类似措施,实际上是蒙古社会固有的落后制度在中原的推广。“但是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元朝也不例外,虽然蒙古贵族在中原各有分地和属民,但地方行政仍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州县官管辖。汪古部的领地处于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辽、金以来都没有州、县,与内地无异;而汪古部分地内的州县人户,却完全由领主支配,与漠北的诸王、千户领地一样;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种较特殊的社会。而且,关于汪古部的记载留传较多,从这一点深入,也许能对元朝这种领地制度(投下、爱马)的研究有所推进。

    1979年Z2期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汪古部与成吉思汗家族世代通婚的关系

    周清澍

    <正> 《阎碑》在叙述孛要合“尚齐国大长公主(阿刺海别吉)以后说: “[太祖]仍约世婚,敦交友之好,号按达—忽答。”这种关系,实际上并不是从孛要合时才开始的。刺失笃丁指出:还在阿刺兀思附蒙时,“有姑娘从成吉思汗氏族嫁到汪古惕部落,也有娶自他们的。”元代曾到中国的西方旅行家,凡是旅途经过汪古部领地的人,都很了解汪古部同成吉思汗家族的这种关系。马可波罗说: “这些领主们(即阔里吉思等人),被成吉思汗的后裔大汗看成是贵族的血统。成吉思汗曾经娶王汗(他用我们的话称为长老约翰)的女儿为妻。所有的诸王贵胄都是从这个姑娘所出,他们总是把自己或亲属的女儿嫁给统治那个地区的诸王——长老约翰血统的后嗣。”

    1979年Z2期 3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52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弘吉剌部与特薛禅

    白拉都格其

    <正> 一、弘吉剌部的历史活动弘吉剌部是十二世纪前后蒙古高原上较大的游牧部落之一。它的游牧地域大致在克鲁伦河下游到额尔古纳河一带,西南与塔塔儿相接,东南靠金朝边堡,西邻蒙古乞颜部。弘吉剌是《元史》和《圣武亲征录》常见的译名。它最早见于《辽史》,作王纪剌。《金史》作广吉剌或光吉剌。《元史》还有弘吉列、弘吉烈、晃吉剌、弘吉列带、弘吉烈带(首音有辅音Q-)或瓮吉剌、瓮吉刺、雍吉剌、雍吉烈、瓮吉里(首音无Q-)等译法。《辍耕录》作瓮吉剌歹,另一瓮吉歹当系脱一“剌”字,所以误以为另一部名。《元朝秘史》一般用它的复数形式,译作翁吉剌惕。在蒙文历史著作中,保留《元朝秘史》若干原

    1979年Z2期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主儿乞部及几点问题的探讨

    郝时远

    <正> 主儿乞部(Jürki)是蒙古乞颜部中的一氏族。有关蒙古史文献中所记主儿勤(Jüykin)月儿斤岳里斤(y(?)rgin)禹儿乞(yürki)岳斯斤术里乞((?)ürki)要儿斤(y(?)rgin)都是主儿乞的同名别译。剌失笃丁说:“他们蒙古人都有一个可以查问出来的清楚明白的系谱,因为蒙古人有一种记住自己祖先的来源的习惯。”主儿乞部是成吉思汗的曾祖合不勒罕长子斡勤巴儿哈的后代,“斡勤巴儿哈的子名忽秃黑秃主儿乞,忽秃黑秃主儿乞生二子,一名薛扯别乞、一名台出,他每作了主儿乞姓氏。”

    1979年Z2期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蒙古征服乞儿吉思史实的几个问题

    乌兰

    <正> 乞儿吉思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关于它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的一些史籍,那时是写作“鬲昆”或“隔昆”“坚昆”。以后直至隋唐,它又被写作“契骨”、“结骨”、“纥骨”、“居勿”、“纥扢斯”、“黠戈斯”等,辽时称“辖戈斯”,归附于唐和辽朝。在鄂尔浑河的突厥文碑铭中写做QIrqIz。“其语言则畏兀儿同”,即和回鹘人一样,同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以上译名都是突噘语qIrqlz的不同的译写。它的原意为“四十”,qIrq意为“四十”,-Iz是表示复数的词尾。这一名词本身说明乞儿吉思这个民族是由众多的部落组成的。而据《元史》记载的传说是:“初以汉地女四十人与乌斯之男结婚,取此义以名。”④这些部落在元代时,分布在相当于今天安加拉河到叶尼塞河之间广大的土地上,”“庐帐而居,随水草畜牧,颇知田作,遇雪则跨木马逐猎”,过着亦牧、亦农,亦猎的生活。

    1979年Z2期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元代统治者对站户的剥削和压迫

    叶新民

    <正>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始终是官僚、贵族、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对象。作为来源于农民阶级的元代站户,尤其是广大贫苦站户,是深受元代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的。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以便于加深对元代社会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的认识。同时,对站户问题进行研究,是深入研究元代驿传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前人的研究成果还是很少的,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元代统治者是怎样剥削和压迫广大站户的。

    1979年Z2期 6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清代外蒙古北路驿站

    金峯

    <正> 清代外蒙古地区,南临蒙古戈壁大沙漠,西靠阿尔泰山脉。由外蒙古地区向北到贝加尔湖周围有古老而风景优美的色楞格河孔道,向东到呼伦贝尔草原几乎到处都是畅通无阻。但是,由外蒙古向南到內蒙古地区却有戈壁大沙漠的天然障碍,向西到新疆地区又必须越过阿尔泰山脉。在戈壁地带,缺水缺草,流沙挡路,并不是任何地带都可以通行的。在阿尔泰山区,悬崖密林,大雪封道,只有少数地点才可以通过。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如果没有经验丰富而可靠的响导,事先不作必要的物资准备,那么,度戈壁或越阿尔泰山都有迷失方向的危险,其结果不是水草断绝就是走入歧途人畜同归于尽。因此,历史上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特别是蒙古劳动牧民同內地汉族人民和新疆地区各族人民的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1979年Z2期 77-102+258-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下载次数:858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论耶律楚材对中原文化恢复发展的贡献

    余大钧

    <正> 毛主席说:“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我国的历史。在几千年中,我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都曾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贡献,各民族都曾产生过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学者、科技发明家、生产能手,对祖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过推进作用。十三世纪吋,我国契丹族的杰出历史人物耶律楚材曾对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过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想就耶律楚材在恢复发展中原文化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进行初步探讨,请同志们多加指正。

    1979年Z2期 10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46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略论噶尔丹——关于噶尔丹与西藏僧俗统治者以及同沙俄关系的探讨

    张植华

    <正> 对噶尔丹的评价问题是蒙古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限于资料不足,特别是满文、蒙文、藏文资料有待发掘和整理,对这一历史人物做直接、全面评价似乎为时尚早。本文拟在目前所见史料基础上,仅就噶尔丹与西藏僧俗统治者及其同沙俄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一噶尔丹的一生,从他初登西藏佛殿,确定政治路线,后来,他侵入喀尔喀与清朝中央政府展开割据与统一的斗争,是同五世达赖和第巴桑结嘉错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在论述两者关系之前,有必要把噶尔丹之所以走上这条道路的各种因素作一简略说明。

    1979年Z2期 11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蒙古地区的抗俄斗争

    涛海

    <正> 沙皇俄国是侵略中国最早的国家之一。这个在世界历史上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通过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军事占领、签订不平等条约等一系列罪恶手段,割去了中国大片领土,攫取了大量特权。特别是在辛亥革命时期,沙俄对中国的侵略活动达到了更加疯狂的地步。他们乘我国爆发革命运动的机会,利用我国蒙古族人民对清朝压迫的不满和蒙古王公上层与清朝统治集团间的矛盾,在蒙古地区到处策划所谓“独立”、“自制”,煽动暴乱。妄图把我国蒙古地区从中国分割出去,“直接占领一直到长城脚下的大片领土,并获得在东南亚的霸权”。但这只能是痴心妄想。

    1979年Z2期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郝维民

    <正>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内蒙古地区成立了一个内蒙古人民革命党。这个党的活动不仅遍布内蒙古各地,而且也波及到国内其他省区,甚至国外。它在内蒙古地区影响较大,特别是在蒙古民族中反响强烈;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各种政党和政治派别的注视;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人关心这个问题。因此,对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历史进行全面的研究,对它的性质和历史地位作出科学的评价,不仅是研究内蒙古现代史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也具有人所共知的现实意义。

    1979年Z2期 13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下载次数:43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辽金元时代内蒙古地区的城市和城市经济

    贾洲杰

    <正> 一城市建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一个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艺术,总是和这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相联系着的。而且一个城市的重要建筑和街道规划,又往往体现着一种文化和政治思想。通过城市发展的规模,可以使人看到它在一定时期经济发达的面貌,因为这是城市人口和工商业集中的表现。所以,研究城市建筑和城市经济,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节段的产物。一般说来,它是在原始社会解体之后,即阶级社会出现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而有计划的建筑的,不过城的建筑形式则是

    1979年Z2期 162-169+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金代长城初议

    贾洲杰

    <正> 长城作为战争中的一种防御工事,在我国的历史上,至战国时期已被广泛运用。自秦始皇灭六国,在北方筑“万里长城”,经两汉、北朝、隋以至于明,大规模修筑长城之役多有进行。这种巨大的土石工程,基于当时统治者的需要,为之而耗费的财物、人力是不计其数的。又由于政权和形势的变化,一代铜墙铁壁,转眼之间,却成了前朝故垒,天长日久,或垦作农田,或沉埋沙海,或没入榛棘,或横卧于深山峻岭之颠,任后人去咒骂或凭吊。正是由于上述某种原因,使晚近一些藉文献而进行关于长城史迹的研究者,对于长城所在,以致仅能构画而不能确指。只是在考古学科起兴之后,这一问题才有所解决。此例不少,在此不拟一一列举。

    1979年Z2期 170-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完颜希尹本事略论稿

    穆鸿利

    <正> 女真族缔造的我国金代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史册中的重要篇章。从公元1115年至1234年,金王朝统治中国北部达一百二十年之久。毛泽东同志说:“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勤劳勇敢的女真族人民和我国古代各族人民一道,在开发祖国北部,特别是东北部边疆,发展北方社会经济,充实和繁荣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促进北方各族的融合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在社会实践中,涌现出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完颜希尹便是其中的一员。完颜希尹在抗辽立国的征战中,跟随太祖(阿骨打,1068年生,1114——1123年在位)起兵,“常在行阵”,屡立战功,不失为智勇双全的军事将领;金建国不久,他在太祖的信赖下,与著名的女真字学者叶鲁(亦译耶鲁)一起,在借鉴了汉字和契丹字的基础上,共同

    1979年Z2期 17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女真文字史料摘抄

    穆鸿利 ,道尔吉 ,和希格

    <正> 前言女真族,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是由历代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肃慎、挹娄、勿吉、靺褐等氏族、部族发展而来的。到五代时始称女真,辽朝契丹统治者为了避兴宗耶律宗真的名讳,把“女真”改为“女直”。女真,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我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足迹,写下了光辉的史页。早在商代,肃慎氏献楛矢石砮,同中原地区有了密切的关系,受到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影响。在唐开元年间,靺鞨族的一支粟末靺鞨,沿袭唐制,曾建立过文明的渤海国,“有文字、礼乐、官府、制度”。五代时,契丹灭了渤海国,而靺鞨的另一支黑水靺鞨也附属于契丹。黑水靺鞨“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直’,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直’”。

    1979年Z2期 193-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摔跤源出契丹、蒙古考

    金启孮

    <正>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习见的住居、衣服、饮食、戏剧、音乐、体育等等,无不有它们各自的漫长发展的历史。但是我们从书籍,文献中所看到的记载,又常常和我们今天所习见的不同,为什么古代是那样,而今天又是这样,这其间决不会没有连系,必然有它本身的错综、曲折的发展过程。我们应该深刻领会毛主席教导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虽是一个小题目,也应本着主席教导的精神去寻求它们发展的痕迹,理出它们发展的脉络。若果能一项一项地加以解决,会使今后中国文化史的内容更加丰富起来。另外,“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大国,”“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就上述日常习见的事物中,除汉族人民外,少数民族人民的贡献又是什么,也是同时应予研究的课题。

    1979年Z2期 221-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42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日本蒙古史研究概况

    潘世宪

    <正> (一) 日本的蒙古史研究是包括在“东方学”(叫东洋学也一样)里面的,而日本的所谓“东方学”则是由“汉学”(或称“支那学”)发展而来的。日本的蒙古史研究包括上自匈奴时代(或者更早一些的传说时代),下迄近现代(现状研究)的整个历史时期。从地域来说,包括东起太平洋岸的东亚、东北亚,以及东南亚;西迄里海、小亚细亚;甚至随蒙古军的远征及宗教、文化的交流,涉及中亚,自不待言,甚至远涉欧州和印度等地域。实际上,是横跨欧亚两大陆的广大地域。更从研究内容来说:包括了民族、种族、氏族、部族、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社会文化以及语言、文学、民间传

    1979年Z2期 246-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38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