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歌
<正>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写诗要用形象思维,要用比兴两法,要有诗味;说律诗要讲平仄。毛主席不仅在信里指出了这些关于诗、特别是旧体诗中律诗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而且还具体改了一首陈毅同志的《西行》诗。毛主席虽然没有明说,我们却完全可以这样认识:这首《西行》就是表现这些特点的示范。这首《西行》是陈毅同志《六国之行》一组七首诗中的第一首。这七首诗,是陈毅同志一九六三年十、十一月间率领我国政府代表团出国访问时所写。其中第一首是写乘飞机启程,底下六首,依次写访问或经过阿尔及利亚、阿联(今埃及)、巴基斯坦、柬埔寨、缅甸、印尼等国的观感。这六个国家不都是在我国之西,因为首先访问的国家是阿尔及利亚,
1978年02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车锡伦
<正> 一、从南戏的发展看南戏的作者和版本问题作者和版本问题是南戏研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永乐大典目录》中所载“戏文”三十三种,均未注明作者①。明徐谓《南词叙录》载南戏“宋元旧篇”,除高明作《琵琶记》外,未注出其他作者②。但到了明代后期及清初许多戏曲著作、目录中,则给南戏作品标出了作者。在版本方面,大部分宋元南戏都没有全本保存下来,流传有全本的几种重要作品,如《拜月亭》《荆叙记》《白兔记》等都有各种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有差别。这两方面的问题与南戏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也必须把它们同南戏的发展过程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解决。
1978年02期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侯相林
<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这本来是一个由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早已作出了明确结论的问题。一九七二年,随着“四人帮”篡党夺权步伐的加快,继“两个估计”之后,他们又掀起了“反自然科学基础理论风”的恶浪,矛头直接指向敬爱的周总理。为了给这股“反理论风”提供“依据”,惯于玩文弄墨的反动文痞姚文元,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就是自然辩证法”的荒谬命题,公开鼓吹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自然科学。姚文元的这个谬论出笼不久,“四人帮”在上海的帮刊《自然辩证法杂志》,经过一番紧张的策划,也宣布“开张营业”。这个帮刊中的御用文人,按照姚文元“代替论”的模式,炮制了一篇篇言之无物、笑话连篇、只要符合他们的反革命政
1978年02期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玉臻
<正>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中的基本词汇是语言中比较稳固的因素,在历史发展中变动较小。然而,语言中的基本词汇一旦发生某些变化,可以更集中地反映社会的变化。亲属称谓是属于基本词汇之列的。有些亲属称谓,从远古到现代,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父、母、兄、弟、姊、妹这些词,在各个民族语言中,都没有发生大的历史变化。另外一些亲属称谓,从古至今,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婚姻、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精辟地指出:“这并不是一些空洞的称呼,而是实际上流行的对血统关系底亲疏及同等与否底见解之表现;这种观点是一个完备地构成的亲族制度底基础,这种亲族制度可以表现个别人底数
1978年02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周清澍
<正> 伊克昭盟地区在被蒙古征服以前大部属于西夏,他们曾在这里建置过夏、盐等州。蒙古统治者征服这一地区以后,这里设置的州县和城市都已废置了。①从《元史·地理志》的记载看,这一地区没有与原有州县相应的行政区划,那么,这地区在元代的情况究竟怎么样呢?史料记载很不清楚,研究者也很少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大清一统志》谈到鄂尔多斯的沿革时,元代仅涉及很少的几笔:“元灭夏,立西夏中兴等路,后废其地。东属东胜、云内二州及[西南属]延安、宁夏等路”。(嘉庆重修本卷五四三)。《蒙古游牧记》也有这种说法。可是,这是一片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它能全部由鄂尔多斯境外几个路、州分管吗?难道在此范围内就没设过任何行政机构?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疑问。
1978年02期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梁太济
<正> 《袁氏世范》(以下简称《世范》)三卷,南宋袁采撰。袁采,字君载,信安(浙江常山)人。“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登进士第,三宰剧邑,以廉明刚直称,仕至监登闻鼓院”。所“宰剧邑”,可考者有乐清、政和两县。任乐清知县的时间为淳熙五年至十年(1178—1183年)。著作除《世范》外,可考者尚有《乐清县志》、《欷歔子》、《政和杂志》、《县令小录》等,今皆不传。《世范》是他任乐清知县时于淳熙五年写就并准备版行的,但实际锓木已是绍熙元年(1190年)。袁采自称“好论世俗事”。他写作《世范》的目的,就是为了要用以“厚人伦而美习俗”。全书分《睦亲》《处己》《治家》三门。对于此书,为之作序的刘镇誉为“其言则精确而详尽,其意则敦厚而委曲”。《四库提要》也认为:“其书于立身处世之道,反复
1978年02期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下载次数:39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余大钧
<正> 中世纪伊朗史学家拉施德丁在十四纪初主编的《史集》是一部内容丰富、篇幅浩繁的历史巨著,它包含有研究中世纪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尤其是研究蒙古史、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的大量有价值资料。本文想就《史集》产生的时代背景,编篡经过,主编者拉施德丁的生平和史学观点、他奉诏编纂的《史集》作为封建史书的阶级烙印,《史集》的史料价值、各卷的内容、现存的十余种主要抄本以及一百数十年来各国学者对《史集》的整理研究、校勘、翻译、注释等情况,作一简略的介绍,供同志们参考。
1978年02期 45-5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贾洲杰
<正> 一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并通过婚丧礼仪和衣食住等方面的特色而表现出来。这些情况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历史现象,是我们考察、研究一个民族历史的重要方面。契丹族是由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发展而来的,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南麓,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城,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自契丹之名始见于《魏书》,到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领导建立辽王朝,大约经历了五百年之久,在这一段漫长的岁月里,有关契丹族丧葬方面的记载,一直是很少的。在《魏书·契丹传》中,仅有一条“嫁娶之际,以青毯为上服”婚事方面的记载。后在《北史·契丹传》中始有“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焚化时还聚众酹酒唱起:“冬
1978年02期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812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黄时鉴
<正> 浑脱古代蒙古人不仅善于跃马弯弓,而且颇有浮水渡河的本事。在游牧和征战的生涯中,蒙古人不时遇到河川。严冬,他们踏冰而过。夏秋,他们找水浅之处涉足。水深怎么办?他们制造和使用皮囊或船筏浮渡。草原上的骑士在急流险浪面前也是英勇无畏的。1221年,花剌子模算端札阑丁被蒙古军围困于申河河畔,屡行突围,最后一次冲击,蒙古军后退一步,“札阑丁忽回马首,脱甲负盾执纛,从二十尺高崖之上,跃马下投,截流而泳。”成吉思汗见此情景,认
1978年02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正>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党和我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翻译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的著作,是一项十分严肃的政治任务。列宁的著作包含着极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十分丰富的表现形式。为了准确、完满地把列宁的思想传达给我国读者,使他们在阅读译文时能够得到同阅读原文时一样的概念和感受,使列宁的思想能够打破语言的隔阂,通过译文直接为我国广大革命群众所掌握,就要求译文在思想内容上与原文确切相符,在表现形式上能充分体现出原文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同时又做到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高度统一。我们在人民出版社和中共中央编译局的帮助下翻译《列宁文稿》第一卷的过程中,对于这个问题,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1978年02期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